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 ... 715/433836
蔣偉寧因掛名論文捲入造假弊案請辭教育部長一職,民進黨立委管碧玲今晚在臉書爆料,指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文達的掛名著作數量「異常」,2005年時邱共掛名152篇論文,「產量多到無法相信都是有參與研究的成果」,呼籲行政院長江宜樺應出面徹查。
針對管碧玲指控,邱文達晚間透過該部發言人王哲超表示,經初步計算,2005年他有掛名的論文僅31篇,並非管所說的152篇。
對邱文達說法,管碧玲回應說,邱文達2005年的152篇著作中包括研討會論文112篇、原著論文32篇、另有讀者投書、病例報告各4篇,「就算原著論文32篇其實也很離譜,這一定存在不合理的掛名文化!科技部要趕快釐清,如何處理學術界的陋習。」
管碧玲之前在臉書指出,2005年邱文達平均2天多就掛名1篇論文,但他擔任第1作者僅21篇,且從他擔任研究所所長後,2001年掛名論文數就從2000年的18篇倍增至41篇,一直到他擔任副校長時達到最高峰。她呼籲江宜樺「該出來說說話」,不要每天讓各種白目官員胡言亂語,「簡直是無政府狀態了!」
管碧玲批評,當科技部次長林一平對驚動國際的國際論文審查造假案當事人緩頰,讓她非常不恥。科技部應藉此機會徹底清查案情,搶救國內學術界的國際公信,並釐清學術研究掛名的正當型式,重新檢討量化指標的評鑑體系,才是負責任的內閣所該有的作為。
王哲超晚間轉述邱文達說法,指邱近40年的學術生涯,初步統計有掛名的論文,總篇數為400多篇,至於立委爆料的2005年,當年他掛名的論文僅31篇,其中掛第一作者的有3篇。邱文達說,當時他除擔任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外,也任該校醫學系、公衛學院教授,有許多碩、博士班學生,會請他提供論文指導意見,因此有掛名論文,此外,他個人也有參加數個研究團隊。對於立委要求江揆對此徹查,王哲超轉述邱文達的回應,指會「坦然面對」。(黃揚明、張博亭/台北報導)
【更新】2005年152篇掛名論文? 邱文達:31篇
版主: 版主021
Re: 【更新】2005年152篇掛名論文? 邱文達:31篇
能當到部長,當然天縱英明囉....就算一年只有31篇,也是多麼令人讚佩的數字...
傳說中的杜老爺是也 ! http://mypaper.pchome.com.tw/bear1002
Re: 【更新】2005年152篇掛名論文? 邱文達:31篇
論文掛名風暴 衛福部主管吳和生也捲入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 ... ws/1056141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論文掛名風暴愈滾愈大,繼前教育部長蔣偉寧、衛福部長邱文達後,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再指出,衛福部疾管署研究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主任吳和生亦遭人檢舉,這是國內學術界長期「以量取勝」所衍生的扭曲現象,科技部應趁此全面檢討、改革掛名亂象。
吳和生遭爆 幾乎月掛1篇
管碧玲辦公室日前接獲研檢中心的內部檢舉。檢舉人透露,同時在北醫醫檢所兼課的吳和生,在擔任中心主任的2006到2013年間,至少掛名66篇SCI論文,其中18篇是擔任與第一作者同等重要的「通訊作者」。
據檢舉人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吳在去年掛名15篇文章、2011年13篇、2010年10篇,幾乎月掛1篇;其中,18篇掛名為「通訊作者」的,有16篇的來源是中心部屬;另外四48篇,亦有22篇的來源是部屬,5篇來自署內同仁。
檢舉人:吳似有侵占部屬研究成果之嫌
檢舉人質疑,吳任擔任研檢中心主任,有權決定部屬的升遷及考績,似有侵占部屬研究成果之嫌;他透露,曾有不願配合的同仁遭吳要脅後,憤而改找更上層的首長掛名,並轉調其他單位。
檢舉人也指出,吳也在這段時間內擔任19個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扣除15項個別計畫外,其他4項整合型計畫的總經費就高達1.5億元;吳就可在公務預算逐年減少下,挾計畫主持人之姿分配研究資源,施壓中心同仁配合其發表論文。
管碧玲認為,一個學者的學術研究潛力、品質,只要一開口、一篇論文就能見高低,很多學術貢獻卓著的學者,就靠一本博士論文創造出來;然而學者的素養、修為、態度及品格,均非SSCI、SCI指標所能評測。
管媽痛批「學術公督盟現象」
她指出,國內學術界長期將期刊發表的量化數字等同於學術成就,已導致種種亂象,除最普遍的浮濫掛名外,還有一稿拆包、變裝多投等取巧之道,堪稱是「學術公督盟現象」。此次爆發蔣偉寧、邱文達浮濫掛名,掛到自己都搞不清楚,現連公務繁忙的研檢中心主任也能月產1篇論文;這就是徹底檢討、改革掛名亂象的最佳時機。
她舉例,難道只要是資深教授、計畫主持人或指導教授,就能不論其參與程度而統統都掛名為「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享有同等的成就?這應該去討論,建立一個掛名標準。甚至還有指導教授掛名第一作者,而將實際撰寫學生擠到第二作者,任由指導教授坐收研究成果、申請獎勵金,更對學生大不公平。至於完全沒有共同研究事實,卻掛名為作者的,應趁此全面查清,作一適當的處置,並嚴格杜絕此一亂象。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 ... ws/1056141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論文掛名風暴愈滾愈大,繼前教育部長蔣偉寧、衛福部長邱文達後,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再指出,衛福部疾管署研究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主任吳和生亦遭人檢舉,這是國內學術界長期「以量取勝」所衍生的扭曲現象,科技部應趁此全面檢討、改革掛名亂象。
吳和生遭爆 幾乎月掛1篇
管碧玲辦公室日前接獲研檢中心的內部檢舉。檢舉人透露,同時在北醫醫檢所兼課的吳和生,在擔任中心主任的2006到2013年間,至少掛名66篇SCI論文,其中18篇是擔任與第一作者同等重要的「通訊作者」。
據檢舉人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吳在去年掛名15篇文章、2011年13篇、2010年10篇,幾乎月掛1篇;其中,18篇掛名為「通訊作者」的,有16篇的來源是中心部屬;另外四48篇,亦有22篇的來源是部屬,5篇來自署內同仁。
檢舉人:吳似有侵占部屬研究成果之嫌
檢舉人質疑,吳任擔任研檢中心主任,有權決定部屬的升遷及考績,似有侵占部屬研究成果之嫌;他透露,曾有不願配合的同仁遭吳要脅後,憤而改找更上層的首長掛名,並轉調其他單位。
檢舉人也指出,吳也在這段時間內擔任19個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扣除15項個別計畫外,其他4項整合型計畫的總經費就高達1.5億元;吳就可在公務預算逐年減少下,挾計畫主持人之姿分配研究資源,施壓中心同仁配合其發表論文。
管碧玲認為,一個學者的學術研究潛力、品質,只要一開口、一篇論文就能見高低,很多學術貢獻卓著的學者,就靠一本博士論文創造出來;然而學者的素養、修為、態度及品格,均非SSCI、SCI指標所能評測。
管媽痛批「學術公督盟現象」
她指出,國內學術界長期將期刊發表的量化數字等同於學術成就,已導致種種亂象,除最普遍的浮濫掛名外,還有一稿拆包、變裝多投等取巧之道,堪稱是「學術公督盟現象」。此次爆發蔣偉寧、邱文達浮濫掛名,掛到自己都搞不清楚,現連公務繁忙的研檢中心主任也能月產1篇論文;這就是徹底檢討、改革掛名亂象的最佳時機。
她舉例,難道只要是資深教授、計畫主持人或指導教授,就能不論其參與程度而統統都掛名為「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享有同等的成就?這應該去討論,建立一個掛名標準。甚至還有指導教授掛名第一作者,而將實際撰寫學生擠到第二作者,任由指導教授坐收研究成果、申請獎勵金,更對學生大不公平。至於完全沒有共同研究事實,卻掛名為作者的,應趁此全面查清,作一適當的處置,並嚴格杜絕此一亂象。
傳說中的杜老爺是也 ! http://mypaper.pchome.com.tw/bear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