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H6N1 我們「毒」步全球
發表於 : 週二 6月 25, 2013 4:18 pm
H6N1 我們「毒」步全球
【聯合報╱劉培柏/獸醫師(新北市)】
2013.06.22 04:05 am
繼高病原性H5N2禽流感成為國內養禽場特有本土性疾病後,昨天出現首宗人類感染H6N1禽流感個案,讓人覺得台灣禽流感疫情還真獨步全球。
H6N1是普遍存在國內家禽間的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全球未曾發現人類感染病例,一旦出現感染病患,顯示該病毒在台可能已經變異。
農委會長期疏於監測國內養禽場普遍存在的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不是讓H5N2演化成高病原性,就是讓H6N1演化成會感染人類,實難辭其咎。
其實早在一九七二年就在台灣養禽場發現H6N1。當年在淡水鎮竹圍地區靠近淡水河某養鴨場,放養的八百隻三周齡肉鴨染病,多呈現呼吸症狀陸續死亡。由病鴨分離出的H6N1病毒,被認為是淡水河畔一帶的候鳥水禽感染造成,這也是台灣首次發現的家禽禽流感疫情。至今,該病毒已普遍存在國內養禽場,由於病原性極低或幾無病原性,農政單位並未作任何防疫措施。
令人訝異的是,病毒在家禽間經過四十幾年的演化,居然會變成人類致病的病原。筆者認為現時最重要的工作,是盡快完成基因排序,以確定病毒是否變種?何以會感染人類?該罹病個案會不會只是冰山一角?盼望防疫、農政單位要未雨綢繆,謀求對策。
二○○七年國內某學術單位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發現的H6N1病毒株,與中國、香港的分離株不同,為台灣特有的本土株。報告也指出,台灣養禽場的H6N1病毒株,雖屬低病原性,但動物接種實驗發現,某些直接採自雞隻的病毒株,可以在小白鼠身上增殖,顯示這些病毒具有跨物種感染的潛在危險。可惜研究報告未受官方重視。
根據國衛院資料,去年初台灣五個養雞場爆發的H5N2禽流感疫情為高病原性,分析病毒的基因序列發現,近年流行的H5N2病毒株,其八段基因極為特殊,有二段基因(HA和NA)來自美洲的H5N2病毒,其餘六段基因則來自台灣本土的H6N1病毒。這種基因序列特殊的H5N2病毒株,目前只在台灣偵測到,並且已成為台灣在地化病毒。農委會縱容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在養禽場間流竄,不作撲殺等防疫措施,這些養禽場會不會淪為新興禽流感病毒的發源地?
台灣出現全球首例H6N1禽流感病患,必受各國衛生機構矚目。農委會應亡羊補牢,加強養禽場的監測檢驗,必要時應清場撲殺補償,防範其失控造成跨國流行,否則恐對台灣的國際形象極為不利。
【聯合報╱劉培柏/獸醫師(新北市)】
2013.06.22 04:05 am
繼高病原性H5N2禽流感成為國內養禽場特有本土性疾病後,昨天出現首宗人類感染H6N1禽流感個案,讓人覺得台灣禽流感疫情還真獨步全球。
H6N1是普遍存在國內家禽間的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全球未曾發現人類感染病例,一旦出現感染病患,顯示該病毒在台可能已經變異。
農委會長期疏於監測國內養禽場普遍存在的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不是讓H5N2演化成高病原性,就是讓H6N1演化成會感染人類,實難辭其咎。
其實早在一九七二年就在台灣養禽場發現H6N1。當年在淡水鎮竹圍地區靠近淡水河某養鴨場,放養的八百隻三周齡肉鴨染病,多呈現呼吸症狀陸續死亡。由病鴨分離出的H6N1病毒,被認為是淡水河畔一帶的候鳥水禽感染造成,這也是台灣首次發現的家禽禽流感疫情。至今,該病毒已普遍存在國內養禽場,由於病原性極低或幾無病原性,農政單位並未作任何防疫措施。
令人訝異的是,病毒在家禽間經過四十幾年的演化,居然會變成人類致病的病原。筆者認為現時最重要的工作,是盡快完成基因排序,以確定病毒是否變種?何以會感染人類?該罹病個案會不會只是冰山一角?盼望防疫、農政單位要未雨綢繆,謀求對策。
二○○七年國內某學術單位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發現的H6N1病毒株,與中國、香港的分離株不同,為台灣特有的本土株。報告也指出,台灣養禽場的H6N1病毒株,雖屬低病原性,但動物接種實驗發現,某些直接採自雞隻的病毒株,可以在小白鼠身上增殖,顯示這些病毒具有跨物種感染的潛在危險。可惜研究報告未受官方重視。
根據國衛院資料,去年初台灣五個養雞場爆發的H5N2禽流感疫情為高病原性,分析病毒的基因序列發現,近年流行的H5N2病毒株,其八段基因極為特殊,有二段基因(HA和NA)來自美洲的H5N2病毒,其餘六段基因則來自台灣本土的H6N1病毒。這種基因序列特殊的H5N2病毒株,目前只在台灣偵測到,並且已成為台灣在地化病毒。農委會縱容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在養禽場間流竄,不作撲殺等防疫措施,這些養禽場會不會淪為新興禽流感病毒的發源地?
台灣出現全球首例H6N1禽流感病患,必受各國衛生機構矚目。農委會應亡羊補牢,加強養禽場的監測檢驗,必要時應清場撲殺補償,防範其失控造成跨國流行,否則恐對台灣的國際形象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