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王朝 亡國後的摧殘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8, 2013 3:44 pm
鄭氏王朝
亡國後的摧殘
亡國後的摧殘
鄭成功清國佔有台灣後,對台灣的處理原則及事實:
一. 官員及兵將遷移 將東寧王朝的主臣全部遷至大陸居住,不可留在台灣,鄭家納入上三旗管束。文武官員,士兵分別遷至在山東、山西及河南諸省墾荒。如此台灣即失去了可能的領導人物。
二. 採取以漢治漢的策略。即是以攻台將領來壓制民鄭遺民,長期以攻台將領擔任地方軍事首長。如福建水師一職從一六八四年至一七二一年計三十七年間共歷施琅、張旺、吳英、施世驃四任提督,其中張旺任職二年非攻台將領外,其他皆是,尤其是施琅、施世驃父子共任職達二十五年之久。在路陸提督方面由萬正色、吳英、藍理皆為攻台將領。
攻台將領肆無忌憚佔領田畝,施琅佔良田達七千五百餘甲,部屬陳致遠二千餘甲,雖有諸羅縣令季麒光再三申請,清廷未加治罪。又施琅強要澎湖漁民每年繳納銀一千二百兩,在一七二九年(雍正七年)雖有福建水師提督反應要求撤銷,至一七三七年方制止,也就是在施琅死 後四十一年方停止。又路陸提督藍理在台灣霸市抽稅,婪贓累萬,其罪應斬,但康熙僅調職至京入旗。 如此優待曲意保全,是懼明鄭遺民仍會發動武裝抗清事件。
三. 採取以番制漢政策 利用原住民來制漢,在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蔡機功招集二千餘人抗清,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吞霄之役,清政府皆調原住民助攻。但此政策卻演變成後來漢、蕃和作抗清。
四. 移民政策 從閩粵地區引進大批人口,並安排聚居要地以便牽制原住漢人。在澎湖的南嶼(今名七美嶼)原本居民稠密,人口眾多,清軍入台後,認為此處地理是控扼戰略要地,即將原住漢人遷至八卓嶼,將南嶼交由攻台將領之親族、及清軍及其眷屬居住。又視移民至台灣為逃民,抓到要充軍,故多人選擇移民南洋。
五. 消除明鄭的廟宇建物 府治東安坊之二王廟、澎澎之將軍廟加以摧毀,在永曆二十年所建的台灣第一座文廟,清據時就改為府學,但是保生大帝廟得以保存,此為選擇性的加以消除,其對像是不容任何反清的英雄人物廟宇存在。原寧靖王朱術桂(請參閱p77)的王宅,在自縊前捐為寺庵,施琅入台後為給改為天妃宮,抹殺原為王邸之事實。
六. 改葬遷墳 除了上述鄭成功父子的墳墓遷至福建安南外,其他人員如鄭克在台灣的墳墓並沒有遷至安南,但卻離奇失蹤,不僅如此,所有明鄭時代官員如馬信、洪旭、王忠孝、陳永華等在台灣的墳墓,幾乎都完全消失無蹤,陳永華之墓僅尋著其墓碑,並無遺骨。 在此僅可推測清廷是有計畫的摧毀明鄭遺物、遺跡。嚴禁民間崇祀鄭成功。滿清政府為此將入土為安的民間習俗,在台灣更改為在下葬七、八年後,掘墳撿骨改葬,以掩飾毀人墳墓之惡行。並將此行為美化為孝順,廣為散佈。(ps)
七. 施琅仍懼鄭氏宗族,潛逃海外,密遣陳昂,出入於東西洋,緝訪五年。
八. 對台灣教育原本男多忠義女多貞烈的偉大情操,也如同內地,改為不講「忠」及「恥」之觀念,以消滅國家民族思想及愛國復仇精神。又毀朱文公祠,將朱熹的朱子學說排除。
九. 更改地名,如將東寧改為台灣,承天府改為台灣府,原天興縣、萬年縣改為諸羅縣、鳳山縣。此僅更改地名而無其他更動,可知這是政治上的考量,而非基於實質之需要。
十. 對台灣採用隔離、封鎖政策、嚴禁內地民眾,潛渡台灣:一六八四年清廷本欲大開海禁,任商漁渡台採捕,惟施琅拒之又請嚴禁惠、潮之民渡台。清廷俱從之。
十一. 滿清一佔據台灣,並確定其版圖是,東從羅漢門(今旗山附近)至莊內門,西至澎湖,南至沙馬磯(鵝鑾鼻),北達雞籠(基隆)。其他山區及東部地區全不計入。
曾任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長日人山中樵指出,滿清政府為移除台灣人心中對鄭氏三代之事蹟,以免鄭成功之墓成為台灣人崇拜中心,而影響其統治。
雖然多方的處理,但台灣仍然不斷發生抗清事件。如一六八四年蔡機功等二千人起義,一六八八年陳辛等結合三十六番抗清事件,一六九六年吳球、朱友龍事件,一七○一年劉卻之役等。 尚有其他多起武裝抗清起義事件。東寧亡國三十八年後,即在一七二一年台灣民族英雄朱一貴領導大規模抗清戰爭,這也是台灣男子多忠義的具體表現。
在台灣的開墾生產方面,在鄭氏末期,因抽壯丁作戰,農業生產因人力減少而有影響。清軍入台後,鄭軍不論是否是生產者一律送回大陸,如此當然使得農業衰退。加上滿清限制大陸人民過海來台,使得生產萎縮。
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沈紹宏請墾荒地其文:「…緣北路鹿野荒埔,原偽鄭時左武驤將軍舊荒營地一所,甚為廣闊。茲無人請耕,伏祈天台批准。…」
一六八八年由台灣開往日本的船在七月七日抵達長崎後稱:「本來尚有二船亦要來日本,但因台灣人口減少,無種蔗的人,糖的產量大減,如此貨量減少而無法成行。…糖和鹿皮的生產不及從前十分之一。」
薨于台灣,葬台南近郊,武定里洲,今鹽洲村洲仔尾(鄭仔寮)。一六八一年(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鄭經逝世,葬於墓旁。父子各有謚號,成功為武王,鄭經為文王。後洪門天地會將鄭成功奉為武宗。
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事隔十七年,也就是滿清佔台後十七年,滿人為了防止這鄭氏父子陵墓遺留在台灣,成為復明運動的憑藉。所以康熙以美麗的詞藻「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下令將鄭成功、鄭經父子的靈柩掘出,離開台灣。看起來滿清對鄭氏父子頗為優渥,但若參看滿人如何對付鄭氏遺族,就很清楚了解,遷墓是對台灣人抗清活動的釜底抽薪之計。毫無善意可言。
同時又將鄭成功父子陵寢遺物及有關史蹟徹底破壞,將一切遺跡消毀。台灣在清據時期,滿清官員編修台灣方志時,不敢多說鄭氏父子的功蹟及其陵寢,以免賈禍。
于五月二十二日改葬福建南安縣康站鄉,覆船山。
鄭克塽及其家人得知其父及祖父欲改葬時,因無行動自由的權利,必須向清廷申請,方得回到安南辦事。鄭克塽不能獲淮,其原因台灣抗清事件前仆後繼,若放克塽出旗歸故里,有如放虎歸山,給予抗清人士莫大的鼓舞。 所以申請後僅有鄭克塽之弟鄭克舉一人獲准前往安南,雖在墓誌銘上以克塽名立的,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這是清廷主事者,鄭克塽只是被用來當人頭,尤其是鄭家財力已竭,所以其他鄭氏族欲南下處理改葬皆不能獲准,鄭氏遺族受到的監管,絲毫不放鬆。改葬後在安南也無任何鄭氏親人居留承祀事。
在台南永康鄉網寮村有一座二王廟,據聞這是後人私下為紀念,這台灣民族英雄而建立的。
代天巡狩神是台灣眾多神祇之一,但此神祇在中國內地並無。此神是其人生前曾代天子職權,對國家有重大貢獻,故死後被人建廟崇祀。在台灣有代天巡狩神,表示其人功在台灣,而僅奉祀在台灣府。可知這就是鄭成功父子,為後人所崇祀。 在滿清異族統治下的台灣,為避免因拜此漢人英雄而惹禍,遂以代天巡狩神之名來取代。
延平郡王祠:在台南市東區開山路原本有一座小祠,滿清入侵台灣時稱為開山廟,得以幸存。至一八七五年方改建為延平邵王祠。日人擴建之,並改稱為「開山神社」。
ps: 撿骨的由來嗎?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54.htm
亡國後的摧殘
亡國後的摧殘
鄭成功清國佔有台灣後,對台灣的處理原則及事實:
一. 官員及兵將遷移 將東寧王朝的主臣全部遷至大陸居住,不可留在台灣,鄭家納入上三旗管束。文武官員,士兵分別遷至在山東、山西及河南諸省墾荒。如此台灣即失去了可能的領導人物。
二. 採取以漢治漢的策略。即是以攻台將領來壓制民鄭遺民,長期以攻台將領擔任地方軍事首長。如福建水師一職從一六八四年至一七二一年計三十七年間共歷施琅、張旺、吳英、施世驃四任提督,其中張旺任職二年非攻台將領外,其他皆是,尤其是施琅、施世驃父子共任職達二十五年之久。在路陸提督方面由萬正色、吳英、藍理皆為攻台將領。
攻台將領肆無忌憚佔領田畝,施琅佔良田達七千五百餘甲,部屬陳致遠二千餘甲,雖有諸羅縣令季麒光再三申請,清廷未加治罪。又施琅強要澎湖漁民每年繳納銀一千二百兩,在一七二九年(雍正七年)雖有福建水師提督反應要求撤銷,至一七三七年方制止,也就是在施琅死 後四十一年方停止。又路陸提督藍理在台灣霸市抽稅,婪贓累萬,其罪應斬,但康熙僅調職至京入旗。 如此優待曲意保全,是懼明鄭遺民仍會發動武裝抗清事件。
三. 採取以番制漢政策 利用原住民來制漢,在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蔡機功招集二千餘人抗清,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吞霄之役,清政府皆調原住民助攻。但此政策卻演變成後來漢、蕃和作抗清。
四. 移民政策 從閩粵地區引進大批人口,並安排聚居要地以便牽制原住漢人。在澎湖的南嶼(今名七美嶼)原本居民稠密,人口眾多,清軍入台後,認為此處地理是控扼戰略要地,即將原住漢人遷至八卓嶼,將南嶼交由攻台將領之親族、及清軍及其眷屬居住。又視移民至台灣為逃民,抓到要充軍,故多人選擇移民南洋。
五. 消除明鄭的廟宇建物 府治東安坊之二王廟、澎澎之將軍廟加以摧毀,在永曆二十年所建的台灣第一座文廟,清據時就改為府學,但是保生大帝廟得以保存,此為選擇性的加以消除,其對像是不容任何反清的英雄人物廟宇存在。原寧靖王朱術桂(請參閱p77)的王宅,在自縊前捐為寺庵,施琅入台後為給改為天妃宮,抹殺原為王邸之事實。
六. 改葬遷墳 除了上述鄭成功父子的墳墓遷至福建安南外,其他人員如鄭克在台灣的墳墓並沒有遷至安南,但卻離奇失蹤,不僅如此,所有明鄭時代官員如馬信、洪旭、王忠孝、陳永華等在台灣的墳墓,幾乎都完全消失無蹤,陳永華之墓僅尋著其墓碑,並無遺骨。 在此僅可推測清廷是有計畫的摧毀明鄭遺物、遺跡。嚴禁民間崇祀鄭成功。滿清政府為此將入土為安的民間習俗,在台灣更改為在下葬七、八年後,掘墳撿骨改葬,以掩飾毀人墳墓之惡行。並將此行為美化為孝順,廣為散佈。(ps)
七. 施琅仍懼鄭氏宗族,潛逃海外,密遣陳昂,出入於東西洋,緝訪五年。
八. 對台灣教育原本男多忠義女多貞烈的偉大情操,也如同內地,改為不講「忠」及「恥」之觀念,以消滅國家民族思想及愛國復仇精神。又毀朱文公祠,將朱熹的朱子學說排除。
九. 更改地名,如將東寧改為台灣,承天府改為台灣府,原天興縣、萬年縣改為諸羅縣、鳳山縣。此僅更改地名而無其他更動,可知這是政治上的考量,而非基於實質之需要。
十. 對台灣採用隔離、封鎖政策、嚴禁內地民眾,潛渡台灣:一六八四年清廷本欲大開海禁,任商漁渡台採捕,惟施琅拒之又請嚴禁惠、潮之民渡台。清廷俱從之。
十一. 滿清一佔據台灣,並確定其版圖是,東從羅漢門(今旗山附近)至莊內門,西至澎湖,南至沙馬磯(鵝鑾鼻),北達雞籠(基隆)。其他山區及東部地區全不計入。
曾任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長日人山中樵指出,滿清政府為移除台灣人心中對鄭氏三代之事蹟,以免鄭成功之墓成為台灣人崇拜中心,而影響其統治。
雖然多方的處理,但台灣仍然不斷發生抗清事件。如一六八四年蔡機功等二千人起義,一六八八年陳辛等結合三十六番抗清事件,一六九六年吳球、朱友龍事件,一七○一年劉卻之役等。 尚有其他多起武裝抗清起義事件。東寧亡國三十八年後,即在一七二一年台灣民族英雄朱一貴領導大規模抗清戰爭,這也是台灣男子多忠義的具體表現。
在台灣的開墾生產方面,在鄭氏末期,因抽壯丁作戰,農業生產因人力減少而有影響。清軍入台後,鄭軍不論是否是生產者一律送回大陸,如此當然使得農業衰退。加上滿清限制大陸人民過海來台,使得生產萎縮。
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沈紹宏請墾荒地其文:「…緣北路鹿野荒埔,原偽鄭時左武驤將軍舊荒營地一所,甚為廣闊。茲無人請耕,伏祈天台批准。…」
一六八八年由台灣開往日本的船在七月七日抵達長崎後稱:「本來尚有二船亦要來日本,但因台灣人口減少,無種蔗的人,糖的產量大減,如此貨量減少而無法成行。…糖和鹿皮的生產不及從前十分之一。」
薨于台灣,葬台南近郊,武定里洲,今鹽洲村洲仔尾(鄭仔寮)。一六八一年(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鄭經逝世,葬於墓旁。父子各有謚號,成功為武王,鄭經為文王。後洪門天地會將鄭成功奉為武宗。
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事隔十七年,也就是滿清佔台後十七年,滿人為了防止這鄭氏父子陵墓遺留在台灣,成為復明運動的憑藉。所以康熙以美麗的詞藻「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下令將鄭成功、鄭經父子的靈柩掘出,離開台灣。看起來滿清對鄭氏父子頗為優渥,但若參看滿人如何對付鄭氏遺族,就很清楚了解,遷墓是對台灣人抗清活動的釜底抽薪之計。毫無善意可言。
同時又將鄭成功父子陵寢遺物及有關史蹟徹底破壞,將一切遺跡消毀。台灣在清據時期,滿清官員編修台灣方志時,不敢多說鄭氏父子的功蹟及其陵寢,以免賈禍。
于五月二十二日改葬福建南安縣康站鄉,覆船山。
鄭克塽及其家人得知其父及祖父欲改葬時,因無行動自由的權利,必須向清廷申請,方得回到安南辦事。鄭克塽不能獲淮,其原因台灣抗清事件前仆後繼,若放克塽出旗歸故里,有如放虎歸山,給予抗清人士莫大的鼓舞。 所以申請後僅有鄭克塽之弟鄭克舉一人獲准前往安南,雖在墓誌銘上以克塽名立的,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這是清廷主事者,鄭克塽只是被用來當人頭,尤其是鄭家財力已竭,所以其他鄭氏族欲南下處理改葬皆不能獲准,鄭氏遺族受到的監管,絲毫不放鬆。改葬後在安南也無任何鄭氏親人居留承祀事。
在台南永康鄉網寮村有一座二王廟,據聞這是後人私下為紀念,這台灣民族英雄而建立的。
代天巡狩神是台灣眾多神祇之一,但此神祇在中國內地並無。此神是其人生前曾代天子職權,對國家有重大貢獻,故死後被人建廟崇祀。在台灣有代天巡狩神,表示其人功在台灣,而僅奉祀在台灣府。可知這就是鄭成功父子,為後人所崇祀。 在滿清異族統治下的台灣,為避免因拜此漢人英雄而惹禍,遂以代天巡狩神之名來取代。
延平郡王祠:在台南市東區開山路原本有一座小祠,滿清入侵台灣時稱為開山廟,得以幸存。至一八七五年方改建為延平邵王祠。日人擴建之,並改稱為「開山神社」。
ps: 撿骨的由來嗎?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