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一六六四年 荷人再度入侵雞籠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7, 2013 8:23 pm
Boogy
一六六四年 荷人再度入侵雞籠

一六六二年六月,在台灣業已失去後,巴達維亞才深刻了解到台灣的重要性,四十年前只為海上絲路而佔領台灣,但佔領台灣後才發覺台灣的生產利益業已超越了絲路的利益,心有不甘,力求反撲,企圖再奪回台灣島。所以另組一實力強大的艦隊任命巴爾塔沙.博多(Balthasar Bort)為艦隊司令官,以十二艘船艦組成,有士兵一千二百八十四人及一百三十九門砲。八月抵福州,執行去年十二月臨陣脫逃司令官卡屋未能貫徹揆一的使命。
博多勇猛有餘但智能不足,在外交上尚未有協議前,博多就單獨向廈門及金門的鄭軍交戰,當然是毫無成效可言。

一六六三年六月,巴達維亞獲得荷蘭本國的支援,再組更強大的艦隊,計有船艦十六艘,士兵二千六百人,及三百九十六門鐵砲、四十四門銅砲,攜一年份的糧食。這是自一六○二年年來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最大的出擊,仍由巴爾塔沙.博多為艦隊司令官。總督Jan Maetzuiker對博多的指令是:
1. 以澎湖為中繼站,一來向福州交涉聯合韃靼人(清軍)共同圍攻鄭軍、二來打探有無再次佔領台灣的機會。
2. 在航行途中所遇到的中國戎克船,不問所屬均予佔有。
3. 到達福州後應通報福建巡撫,持評議會之信函,提出禁止中國與任何外人通商,只可與荷人貿易,中國人也不可到日本貿易等要求。展示武力並要求巡撫答應。再訪中國商界大老以便建立日後與荷人交易的橋樑。
4. 若韃靼人與國姓爺聯合,則只要他們承認賠償我們在大員的損失,並獻出大員與台灣。
5. 若他們無法滿足我們的要求,你也可向二者攻擊,焚燒中國各地,破壞金門與廈門。但以佔領台灣為最優先。


博多八月抵福州,經安排見得靖南王耿繼茂,商談與荷人協攻國姓爺的利益。但未獲得任何結論或合約。十一月十九日,勇猛的博多與清軍聯合攻打廈門及金門。清軍由陸路提督馬得功統軍,海澄公黃梧、水師提督施琅出海澄,鄭軍則由總督五軍戎務周全斌率軍迎戰,敗清荷聯軍於金門烏沙頭。後清荷聯軍獲得援軍,延平王世子鄭經以寡不敵眾,棄廈門、金門,退守銅山。但荷人所希望的對中國獨佔貿易及收復台灣二項皆落空。

圖 8 一六六三年清荷聯軍進攻金門、廈門,圖中是荷人士兵在擊鼓

一六六四年,即荷蘭人失去台灣的第三年,巴達維亞對前二次與國姓爺在廈門、金門的戰爭,深恨韃靼人無誠意,決定自已攻打台灣,不再依賴清軍。於是另組十二艘船艦,艦隊仍由巴爾塔沙.博多率領。這次艦隊的使命是依六月六日的參事會決議:「一六六一年因畏懼海賊國姓爺,我國人所放棄之雞籠島,應再加佔領……」 同時亦任命何曼彼得(Herman de Bitter)上尉為雞籠的司令官,率二百名士兵長期駐守。八月二十七日,荷人又重新佔領雞籠,並重整舊城,設置砲台。

此時鄭成功業已仙逝,繼任人鄭經得知荷人重佔雞籠,即派兵於淡水牽制荷人。鄭軍以傳統的屯田制將士兵,無事則從事農業生產。荷蘭人雖然佔有了雞籠但無腹地,又不能到外向居民徵收各種名目的稅款。沒有人民的統治者,自己的生存都成問題,大員港又在鄭軍的手上,海上航行經過時總是提心吊膽,在商業利益上更是一大負擔,不用說每年都在虧損中。

巴達維亞的參事會認為若再派軍援助雞籠,勝負難以預料,但深信這次將比一六六一年的戰爭更沒把握。故參事會以一六六七年雞籠佔領區約有八萬荷盾的損失為由,裁決「撤退雞籠」。在一六六八年七月六日派出Klaeverkercke 及 Niewendam二艦前往雞籠,將雞籠所有的荷人及士兵載回,結束了佔領。
從此荷人永遠退出了台灣。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