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家族的發源、生息、興衰及繁衍的典籍叫做家譜、族譜,也就是家族史。由於臺灣是移民社會,3-400年來,祖先顛沛流離,經過千辛萬苦,才能安身立命於這個美麗寶島上,因此臺灣人都能體諒與珍惜先人創業之維艱,故一直以來,臺灣人對家族史的重視,遠勝於唐山的原鄉人。
臺灣人是漢番融合的多元族群,在我們身體內是流著漢人與原住民的血液,但是傳統漢文化仍深植在臺灣人的心中,臺灣文化乃是以唐山漢文化為主幹的文化,所以族譜的編篡習俗,還是遵循唐山原鄉的傳統。
漢人的族譜源遠流長,根據學者研究,漢人的族譜可追溯到商周時代。秦漢時期,設有中正之官,是專責編篡皇家譜牒,魏晉南北朝以至初唐,崇尚門第,「有司選舉,必稽譜籍」,因而促進了世家譜牒的興盛,可惜唐末五代的百餘年的社會動盪,譜牒大多遭到破壞。到宋之後,社會較安定,社會、階級、文化、學術... 等進入重構階段,修譜才從廢墟中重建起來。
宋之後以迄元、明、清、民國的一千多年間,漢人的修譜又方興未艾,統治者藉機灌輸族譜有發揚孝悌、睦宗收族的倫理道德觀念與功能,做為他們對社會有效的控制,利用封建的家法,來約束百姓的行為,以達到其統治的目的。
閩粵人修譜之盛,隨著海外移民之熱潮,興盛於臺灣及東南亞,由於他們在海外開疆闢土,生存在不確定感的環境中,懷念原鄉之心情倍增,在空虛心態下,他們修譜之風更甚於原鄉,3-400年來臺灣人修譜之興盛正是源自閩粵這種傳統。
可是,臺灣自民國60年代經濟起飛之後,已由傳統農業社會急速轉型工商社會,造成島民有適應不良的困擾,因而許多傳統文化無所適從,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修譜的危機。
1. 少子化:現在的臺灣人一對夫妻的子女數只有0.93人(2010),是世界倒數第一名。今後的臺灣人可能很少人有兄弟姊妹,當然就沒有族譜的必要性了。
2. 離婚率高,單親家庭多:臺灣社會急速改變,離婚率隨之增高,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0年的離婚率是2.68:1.0,如果母親監護權的子女從母姓,他就不會認同父親家族,當然他就不會在意修譜了。
3. 從民國96年民法修訂為姓氏雙軌制之後,同胞兄弟姊妹卻認同不同家族,所謂家族族譜就自然而然瓦解。
4. 速食文化破壞傳統文化:現在的臺灣人樣樣簡化,連拜祖先也簡化到把公媽龕送去寺廟請他人代拜,再過二、三十年,臺灣人可能沒有祖先祭祀,既然沒有祖先,當然他們也不要族譜了。
我們再看中國,經過共產黨幾十年的無神論統治,加上10年的文革,現在的中國人幾乎沒有家族觀念,修譜就更免談了。雖然自從改革開放後,那些年紀大的人好像有在重視家族,可是我相信在不久之後,老一代的人都凋零了,所謂在「新中國」長大的中國人,他們就不會再有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什麼叫家族?什麼叫族譜?可能只有那些專家學者才會去研究。
【老仙ㄟ講夕陽無限好】社會變遷與修譜危機 130208
版主: 版主021
-
- 註冊會員
- 文章: 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17, 2010 9:15 am
Re: 【老仙ㄟ講夕陽無限好】社會變遷與修譜危機 130208
我的曾祖父在19世紀末就定下了未來五代的輩份
謀垂裕篤慶
我是"裕"字輩的
後面的"篤"與"慶"
因為 筆畫太多了 怕小孩被罰寫名字時對長輩們不滿
很多人都放棄了依照輩份來取名
應該算是無奈吧
謀垂裕篤慶
我是"裕"字輩的
後面的"篤"與"慶"
因為 筆畫太多了 怕小孩被罰寫名字時對長輩們不滿
很多人都放棄了依照輩份來取名
應該算是無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