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仙ㄟ是出生於昭和初年,這個時候的臺灣,人民教育已經普及,衛生條件也相當良好,是一個公共衛生進步的社會,可是我常聽老一輩的人講一些古早的臺灣故事,其實是講一些臺灣的移民歷史,往往聽得心驚膽顫,冷汗直流。
在乙未割臺之前,臺灣是一個荒蕪、瘴癘的化外之地,雖然歸清統治了213年,但那只不過是點的統治,而不是面的統治,其統治之主要目的是害怕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基地,所以一直以來並未積極開發臺灣,也未在臺灣設置行省,臺灣只是福建省的一個府而已,一直到割臺前幾年的1887年始設行省。
古早人常會談到過去臺灣是瘴癘之島,換句話說是指臺灣是衛生條件極差,風土病猖獗的蠻荒之島。他們說,臺灣人的祖先從唐山過臺灣是:「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換言之,十個人來臺灣,有六個死於海上或瘴癘,三個存留下來,一個又再回唐山,可見過去的移民存留下血淚的歷史。
各位朋友一定會問,這麼危險的地方,為什麼大家都爭先恐後東渡來臺?其實古早的唐山人到臺灣是來找一條活路,否則在唐山一樣會死。古早的漳州移民常談起祖籍漳州的一首民謠:「剌仔花剌刺剌,臺灣著來去,來去娶一個某,卡贏站唐山餓腹肚」,意思是臺灣再困難也要去,否則在唐山一樣會餓死。
那些移民們如果安全抵達臺灣,也不見得都能存活下來。據日本政府於1897領臺第三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人有病都祈求中醫及道士的符仔,或求神問卜。那時候全島300萬人口中,中醫師共有1070人,其中能讀書把脈的「良醫」只有29人,兼為中醫的儒生(讀書人)有91人,祖傳秘方醫97人,不識字的中醫有829人。1899年的統計,臺灣的西醫包括馬偕、新樓、彰基外國西醫師僅數十人,加上日本來的西醫師合計380人。
臺灣如此醫療資源的缺乏,讓新佔領臺灣的日本官員感嘆不已。例如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首任校長山口秀高認為中醫不接受基礎教育又不識字,如何能對有疾病的人有所幫助?又舉例說,1895年日軍攻佔澎湖群島的2,000名軍隊中就有1,000名死於霍亂。在對臺灣本島的征剿前半年中,戰死164人,病死4,622人,因病送回本國治療者26,994人(包括死與病),病死比戰死多了很多倍,所以臺灣的瘴癘對日本人造成極大威脅,基於臺灣的瘴癘背景,日本領臺初期,日本帝國議會才有把臺灣以一億美元賣給法國的「臺灣賣卻論」的爭辯。
1898年後藤新平就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醫師出身),他於1900年頒布<臺灣污物掃除規則>,傾力改善環境衛生。同年創設醫學校,教育臺灣人近代醫學,祈使醫生成為指導民眾的衛生與醫療人才。
後藤並由日本招募115人醫師來臺行醫,根據《臺總總督府公文類纂》記載,臺灣開業醫師第1號是臺灣總督府始政式後四個月(1895.10.02.),在基隆市開業的今村左太郎醫師,他是畢業於鹿兒島醫學校。
日本領臺時的1895年,臺灣人平均壽命僅30歲(不包括殺嬰),1905年死亡率為34.1%,1912年為2.53%,1925年為2%,1945年平均壽命為50歲。
【老仙ㄟ講古】臺灣是瘴癘之島 120725
版主: 版主021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31718
-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20, 2006 5:19 pm
- 來自: 歡婆鄉
-
- 註冊會員
- 文章: 708
- 註冊時間: 週六 9月 08, 2007 12:36 am
Re: 【老仙ㄟ講古】臺灣是瘴癘之島 120725
1.
六死三留一回頭
黑水溝呀!黑水溝 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
這主要是在述說要過台灣海峽的危險與辛苦及其情況。
其意:
十個人過台灣,平均有六個人會死在風浪裡,三個人渡台成功而留下(但卻不知能否逃過原住民和熱帶傳染病這一關),一人到了碼頭聽到凶惡的海象,後悔不去了或一個人船才開出去不久,就會因風浪太大而回頭。
2.
以17~19世紀的在台灣的人口與工業而言,並不盡全然皆荒蕪。
明朝已漸有唐山過台灣之事,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又比荷蘭人更重稻米農業些,維持軍需民用。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鄭氏重要的宰相軍師,參軍陳永華(陳近南,明朝將領;金庸小說鹿鼎記述為天地會總舵主);陳對鄭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永華乃今之臥龍也」,授予「諮議參軍」之職。
對台灣的經營與貢獻甚鉅,其貢獻有土地改革、海外貿易、燒製磚瓦、考試制度、都市計劃、建廟興學、淋滷曬鹽法...等。
《台灣通史》:「陳永華,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永華聞父喪,即棄儒生無,究心天下事。時成功延攬天下士,接見後,與談時事,終日不倦。大喜曰:『復甫今之臥龍也。』授參軍,待以賓禮。」
《台灣通史》稱陳永華「開物成務,體仁長人;仿其行事,比之於諸葛武侯」。
日人川崎繁樹與野上矯介合著的《台灣史》中,稱陳永華「有經世之才,長於時務。鄭經經營的台灣政策,泰半出於陳永華的方寸之間」。
3.
自古中國便對南方多瘴癘甚為知明,並非台灣就是瘴癘之島而已。
唐杜甫「夢李白詩」:「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唐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詩」:「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清‧《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十八》:
南北淡水,均屬瘴鄉.南淡水之瘴作寒熱,號跳發狂,治之得法,病後加謹即愈矣.北淡水之瘴,瘠黝而黃,牌泄為痞為鼓脹,蓋陰氣過盛,山風海霧鬱蒸,中之也深,又或睡起醉眠,感風而發,故治多不起,要節飲食、薄滋味、慎起居,使不至為所侵而己。
清‧《重纂福建通志卷二百二十五~二百三十一》:
北路地方千里.半線以上,民少番多.大肚、牛罵、吞霄、竹塹諸處,山川奧鬱,水土苦惡.南崁、淡水,窮年陰霧,罕晴霽,硫黃所產,毒氣薰蒸;鄭氏以投罪人。康熙四十九年,始設淡水防兵,及受代生還,不能三之一。
《噶瑪蘭廳志》:
檳榔勝於瓜果,俗呼荖葉.雖婦孺亦口如塗脂,日咀夜嚼.逢人輒欲持贈,無所珍惜.傳者以為可辟瘴癘,故蘭中尤宜.遇小詬誶,一盤呼來,彼此可以釋憾,則又有些 作用云。
《噶瑪蘭志略》卷首〈天文志˙氣候〉:
噶瑪蘭多寒,雖盛夏不敢服絡絺.東南風起,入人腠裡,以致頭暈.土人以青布裹頭,護其陽明,多嚼檳榔,解其瘴癘。
日人對台疫病、瘴癘之一描述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
台地多疫病,瘴癘、鼠疫為最慘者。鼠病俗呼草疫,又曰瘟疫,以當期奉風漸動之時發生也。鼠疫之發也,鼠必斃於屋之內外,其毒浸染人體,是以稱鼠病。此疫流行之時,土人戒不食餅果油葷等,蓋鼠疫多嗜糖類也。;
我文武官之在臺者,大抵為瘴癘所染,重者一再病而殪,輕者經五、六十回而不死。唯屢罹者,氣血哭喪,歸國而後尚不能脫者,往往有焉。此病之發,或每日、或隔日而患之,不違時間而來。先感惡寒,忽而戰慄眩暈,如以磐石壓頭腦。或苦吟發囈語,似病風者。
六死三留一回頭
黑水溝呀!黑水溝 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
這主要是在述說要過台灣海峽的危險與辛苦及其情況。
其意:
十個人過台灣,平均有六個人會死在風浪裡,三個人渡台成功而留下(但卻不知能否逃過原住民和熱帶傳染病這一關),一人到了碼頭聽到凶惡的海象,後悔不去了或一個人船才開出去不久,就會因風浪太大而回頭。
2.
以17~19世紀的在台灣的人口與工業而言,並不盡全然皆荒蕪。
明朝已漸有唐山過台灣之事,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又比荷蘭人更重稻米農業些,維持軍需民用。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鄭氏重要的宰相軍師,參軍陳永華(陳近南,明朝將領;金庸小說鹿鼎記述為天地會總舵主);陳對鄭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永華乃今之臥龍也」,授予「諮議參軍」之職。
對台灣的經營與貢獻甚鉅,其貢獻有土地改革、海外貿易、燒製磚瓦、考試制度、都市計劃、建廟興學、淋滷曬鹽法...等。
《台灣通史》:「陳永華,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永華聞父喪,即棄儒生無,究心天下事。時成功延攬天下士,接見後,與談時事,終日不倦。大喜曰:『復甫今之臥龍也。』授參軍,待以賓禮。」
《台灣通史》稱陳永華「開物成務,體仁長人;仿其行事,比之於諸葛武侯」。
日人川崎繁樹與野上矯介合著的《台灣史》中,稱陳永華「有經世之才,長於時務。鄭經經營的台灣政策,泰半出於陳永華的方寸之間」。
3.
自古中國便對南方多瘴癘甚為知明,並非台灣就是瘴癘之島而已。
唐杜甫「夢李白詩」:「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唐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詩」:「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清‧《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十八》:
南北淡水,均屬瘴鄉.南淡水之瘴作寒熱,號跳發狂,治之得法,病後加謹即愈矣.北淡水之瘴,瘠黝而黃,牌泄為痞為鼓脹,蓋陰氣過盛,山風海霧鬱蒸,中之也深,又或睡起醉眠,感風而發,故治多不起,要節飲食、薄滋味、慎起居,使不至為所侵而己。
清‧《重纂福建通志卷二百二十五~二百三十一》:
北路地方千里.半線以上,民少番多.大肚、牛罵、吞霄、竹塹諸處,山川奧鬱,水土苦惡.南崁、淡水,窮年陰霧,罕晴霽,硫黃所產,毒氣薰蒸;鄭氏以投罪人。康熙四十九年,始設淡水防兵,及受代生還,不能三之一。
《噶瑪蘭廳志》:
檳榔勝於瓜果,俗呼荖葉.雖婦孺亦口如塗脂,日咀夜嚼.逢人輒欲持贈,無所珍惜.傳者以為可辟瘴癘,故蘭中尤宜.遇小詬誶,一盤呼來,彼此可以釋憾,則又有些 作用云。
《噶瑪蘭志略》卷首〈天文志˙氣候〉:
噶瑪蘭多寒,雖盛夏不敢服絡絺.東南風起,入人腠裡,以致頭暈.土人以青布裹頭,護其陽明,多嚼檳榔,解其瘴癘。
日人對台疫病、瘴癘之一描述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
台地多疫病,瘴癘、鼠疫為最慘者。鼠病俗呼草疫,又曰瘟疫,以當期奉風漸動之時發生也。鼠疫之發也,鼠必斃於屋之內外,其毒浸染人體,是以稱鼠病。此疫流行之時,土人戒不食餅果油葷等,蓋鼠疫多嗜糖類也。;
我文武官之在臺者,大抵為瘴癘所染,重者一再病而殪,輕者經五、六十回而不死。唯屢罹者,氣血哭喪,歸國而後尚不能脫者,往往有焉。此病之發,或每日、或隔日而患之,不違時間而來。先感惡寒,忽而戰慄眩暈,如以磐石壓頭腦。或苦吟發囈語,似病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