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生老病死,你我都得接觸醫生,《蘋果》每逢周六、日推出名醫專欄,由各大醫院推薦各個領域的名醫,讓讀者一窺他們白袍下的寫實人生。
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慕華年僅42歲,卻已揚名國際,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率先發現頭頸癌症不同於其他癌症的運作機轉,至今已有3篇研究,登上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排名第一的《自然細胞生物學》期刊。
目前國人也僅有7篇研究獲刊載在該刊,而楊慕華一人就包辦了其中3篇,至今國內無人出其右。
楊慕華表示,頭頸癌症包括口腔癌與咽喉癌等,每年約奪走2千多名國人的性命,其中8成患者有吸菸、吃檳榔等習慣,與國外頭頸癌頸患者,半數是病毒感染等特性有很大不同。
即使吸菸者與紅唇族已知菸、檳榔是誘發頭頸癌的高危險因子,但仍缺乏警覺心,待其罹患頭頸癌就醫時,病程多已屬晚期,即使經由手術存活,患者也會因清除癌細胞而顏面受損;楊慕華說,這讓他看了很不忍,進而著手進行頭頸癌研究。
屢獲國際期刊發表
楊慕華帶領的研究團隊首先在2007年發現,頭頸癌細胞轉移基因會因缺氧而「活化」產生轉移,之後若發現患者癌細胞有缺氧現象,即可用更強的化療、放療來強化療效,此發現隔年獲刊登於《自然細胞生物學》期刊。接著楊慕華2009年發現頭頸癌細胞轉移會增加癌細胞幹細胞的能力,可據此調整用藥,這篇研究再度於2010年獲《自然細胞生物學》期刊刊載。
連續兩篇研究被《自然細胞生物學》期刊刊載,楊慕華並沒有自傲,繼續埋首研究,並於去年發現造成頭頸癌症的癌細胞,在檢查影像中,其癌細胞具有觸角影像特性,此發現將有助於醫師在用藥後,透過3D影像檢查,評估用藥是否有效。這讓他第三度獲刊於《自然細胞生物學》期刊。
研究獲國際重視,但楊慕華也未忽略對臨床病人照顧,他立志要做個「醫師研究者」,藉研究找出治療病人方法,再從病人病徵去推敲可能病因,「良性循環」下幫助更多病人。
病患視為救命恩人
楊慕華的學生、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楊文豪表示,每天都有許多人向楊慕華請教問題,他都不藏私分享。
乳癌患者林小姐說,先前她在他院被宣布5年存活率僅2成,後轉赴榮總給楊看診,經楊治療下,她已活了5年,生活與常人無異,由衷感謝救命恩人。記者高子航
楊慕華 小檔案 42歲
婚姻:已婚,育有1子1女
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經歷:台北榮總內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專長:頭頸癌症治療
興趣:旅遊、吃美食、打桌球
資料來源:楊慕華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