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27318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11.04.14 04:59 pm

「歐名哲區」為恥骨上緣到肚臍下方的梯形區域,外圍的正方形區域是傳統的盲腸炎觸診區,疼痛位置是在這個梯形區域右下側的外面。
歐名哲/提供
即日起,國際醫界將出現一個以台灣醫師為名的專有名詞:「歐名哲區」,透過這個區域的觸診,可及早檢驗出盲腸炎,減少誤診而引起的醫療疏失。
歐名哲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台北醫學大學及陽明大學醫學院的兼任副教授,他有感於傳統觸診法常把盲腸炎和憩室炎、大腸炎、胃炎、腎盂炎及骨盆腔炎等混在一起,進而造成誤診,於是研發出獨特的「歐名哲腹部觸診法」。
他說,傳統觸診法是以患者腹部的四方形區域為基準,逐一觸摸,再依觸摸到疼痛的部位,判斷是哪種發炎,但這個四方形區域太大,常把骨盆腔內外的疼痛全都納入,常會出現誤診。根據統計,生殖年齡婦女因此而起的盲腸炎誤診率,約在4成左右。
他獨創的「歐名哲區」,則是下寬上窄的梯形,剛好把骨盆腔整個涵蓋進去,且範圍又比傳統四方形觸診區還小,可精確區分出骨盆腔內側及外側的發炎疼痛。以盲腸炎為例,疼痛位置是在這個梯形區域右下側的外面,可以和骨盆腔內的發炎疼痛區隔開來,不至於出現誤診,至今他已用這個方法確診出20幾名盲腸炎個案。
他以此寫成的研究論文,今年2月刊登在美國急診醫學雜誌,「歐名哲腹部觸診法」 (Abdominal palpation with Ou MC manipulation)正式躍上國際醫療舞台,引起國際重視,而「歐名哲區」也可望取代傳統下腹部區的臨床解剖學觀念。
下個月,歐名哲還將應邀出席在土耳其舉行的國際解剖學研討會,和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士、愛爾蘭及土耳其等國醫界分享這項成果。
【2011/04/14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常常刀開一半…才知不是盲腸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27317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11.04.14 04:59 pm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腸胃外科主治醫師王偉指出,盲腸是小腸和大腸交界處多出來的一小段腸子,位於右下腹,又稱闌尾,不具生理功能;由於沒有其他通路,加上管徑又小,一旦糞便不小心掉進去,就可能導致發炎。
很多人肚子痛時,常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裡生病,有時甚至因此延誤了盲腸炎的治療。王偉指出,盲腸炎好發於青春期過後到65歲的廣大族群,6至7成患者會出現轉移痛,通常肚子周邊會出現悶痛,用手壓右下腹時,疼痛加劇。
手術切除是治療盲腸炎最佳的選擇,可選一般外科手術,也可選腹腔鏡的微創手術。對於一些手術風險較高的老人,則可改採抗生素的藥物治療,但效果只有3成左右。
雖微創手術是近來治療盲腸炎的主流,但王偉擔心的是,盲腸炎的鑑別診斷率為85~90%,換句話說,手術開進去後,通常會發現10~15%並非盲腸炎,而是卵巢炎、卵巢扭轉、憩室炎或一般的腸胃炎,只好將傷口擴大,另行處理。
【2011/04/14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