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色巨塔內外的真實面向

歡迎大家來聊天,這裡不討論健保,大家放輕鬆,什麼都可以談,都可以來聊聊,但是政治相關文章不要在這裡談!

版主: 版主006

回覆文章
zenithblog
註冊會員
註冊會員
文章: 96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09, 2009 12:05 pm

看白色巨塔內外的真實面向

文章 zenithblog »

由作家侯文詠小說「白色巨塔」改編的連續劇轟動上映。但劇中情節卻有許多看似反思卻是迷思的謬誤,劇中最具魅力的演員言承旭的超人氣吸引許多粉絲捧場,但對照巨塔外真實面向,卻只看到偶像光環而已。

作家候文詠的小說「白色巨塔」,故事描述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中,權力鬥爭的現實及人性爾虞我詐的角力,在一九八八年完成時,已經在文壇及醫界中都引起不小的風波和討論。如今被導演蔡岳勳以一貫追求完美的導演手法,將手術室倫理適度表露,劇中硬底子演員,如戴立忍、吳孟達等表現可圈可點,唯男主角言承旭的表現,彷彿看到另一個版本的「流星花園」。

尤其令人遺憾的是,在醫學領域中,許多的面向不是用簡單的戲劇就能表現出來,而且劇中男主角所詮釋的角色,可能是本身學養或社會歷練因素,完全無法呈現標準外科醫生「乾脆、不拖泥帶水、講效率」的特質。再者,男女主角許多不經意的動作或手勢,以及故作憂鬱狀的眼神和在現實中少出現的長髮醫師,再再令人感覺到,他們只是「流星花園」的演員罷了。



外科「階級」無可取代

在「白色巨塔」中醫院裡呈現的階級式的服從與領導,被許多觀賞戲劇的人士質疑,但不容諱言,在現實社會中確實有一些領域特別重視階級制度,如軍隊、或是醫界(尤其是外科),這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攸關生命:生命不能試驗、不能重來,所以階級、倫理與傳承就顯得格外重要。

事實上,內外科醫生在本質及訓練上有所不同,群體之間的感覺也就很不一樣。但不論哪一科,醫療是一個經驗科學,我們寧可相信資深醫生犯錯比較少,因此在下決定時,相信資深大夫的判斷是必須的,就如同在戰場上是由階級高或資深者任指揮官,這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事後有時也可能證明資淺醫師是對的,或許還有人會說,新的理論與技術會巔覆過去的窠臼,天才會適時而生.....。但這種情形在醫學界太難發生,因為醫學沒有天才,再怎麼聰明或才華洋溢,他也必須要遵循他人的經驗,在有限的空間中去摸索,然後找出一個可行的方法。

醫療專業必須靠臨床上的經驗累積,醫生不能在病人身上做實驗。任何一個案例的判斷正確與否,都只能納入資深或資淺醫師的經驗一部份,而作為他下一次判斷的參考,無論多年輕的醫師,總有一天會輪到他負責任、下決定,所以在醫界中,盡管其他人可以提供意見,但誰負成敗(責任),誰就可以做決定。

同樣道理在「白色巨塔」這齣戲中,外科主任自己不開刀,叫其他醫生來做,這是被允許的,因為不論他有沒有親自操刀,只要他負全責就可以。在這齣戲中,雖然反應了一些醫界裡的問題,但因為強調戲劇效果,於是用問題案例來討論和爭辯問題,這種「結果論」其實無法還原事件當時的現場,這是很糟糕的事,這種用「結果論」來表現醫療環境問題的手法相當粗糙,也違反了長期以來醫界既有的文化慣性,我非常不能苟同。


現實環境更令醫生困頓

相對於「白色巨塔」中被激化的階級制度,其實當前醫學中心有更多的問題挑戰人性,值得被剖析探討,譬如目前各醫院都策略性增加自費項目來減少日益沉重的財務負擔,但在追求自費項目的過程中,醫生心中那把尺該如何拿捏?在醫病關係不對等的情形下,病人是否被迫付了不該付的費用?相反的,在許多總額限制下,有一些必須開的刀,醫生是否仍會以「服務做功德」的精神來完成手術,這種道德層面,相對於前者的自費問題,醫生又要如何自處?

「白色巨塔」一劇確實反應醫界的一些問題,但是過分側重於醫院階級矛盾的劇情,不禁讓人擔心,這種預設立場且片面的觀點,在提昇戲劇效果的同時,是否也灌輸病人不正確的觀念,反而造成病人對資深醫師的不信任?

存在於白色巨塔中的並不是一個童話世界,勇者鬥惡龍式的單純邏輯,是否有辦法廣泛且深入的了解存在於醫療體系中的種種問題?不同的觀察面向帶來不同的結論,鑼鼓喧天的戲台之外,可能有更多問題有待我們去深思。



全文出處:
http://blog.yam.com/ArnoldLee/article/7762776
回覆文章

回到「★ 談天說地,無所不談,就是不談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