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是沒有妥協的
2004.07.29 PM 04:19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工作人員都知道,黃達夫院長很不喜歡聽人說「因應」這兩個字。比如「為了『因應』行動不便的病人的需求,我們在醫院的升降梯裡,加設了『遲緩開關』的按紐」。
「因應」這兩個字經常出現在官僚公告或公文裡,大家似乎已經很自然地接受它。如果我們夠敏銳的話,的確會發現這兩個字給人一種被動、沒有創造力、封建的感覺。而在黃院長的觀念裡,一個人最珍貴的本質在於創造,主動地去發人所未見,如果凡事只知「因應」,便不足以觀矣。
「因應」對於不像黃院長一樣那麼注重主動精神的人來說,不見得是一個那麼差勁的字眼,至少它比不回應好多了;我們甚至可以說「因應」是大多數人的做事態度。當我們做某一個決定或採行某一項策略時,我們常會以這樣決定可得到的哪些好處或因而避免哪些損害當作理由。這就是一種「因應」。我們熟悉的權威的市場分析師、國會議員及科學家等人,每天在做決定時都必須衡量因決策而導致的利弊得失,不論是對公共計劃的投資、批准新藥物。換句話說說,大家都習慣以「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式的思考來作決定,「因應」各方的需求。
一般人對「功利主義」常從字面上造成誤解,比如說某人很「功利主義」便指某人「自私自利」。又比如「醫師?什?一診可以看病上百號?」「因為大多數的病都微不足道,讓多數人方便看病拿藥,符合「?最多數人謀求最多利益」。其實,真正的「功利主義」強調的是「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得到最多的利益」,如果因個人私利而對他人或制度?生不好的影響,這就不是「功利主義」了。 這樣的哲學用於一般公共政策的擬訂,尤於走的是「多數利益」的路線,以目前得所謂民主政治運作,可以「技術性」地「杜人悠悠之口」;不過,當它用於對象是無法量化、觀念抽象、價值多元化時,功利主義的原則就只能做為參考,而不是做任何決定時的唯一原則。
功利主義最嚴重的不足之處在於,它的思考方式忽略了「正義」。我們可以設想一些情況,這種行?雖然能?社會創造最大利益,卻明顯地不義的。
舉例來說,讓多數人方便看病拿藥,符合「為最多數人謀求最多利益」,但是這樣的「利益」只是「眼前之利」,因為病人貪圖這樣的眼前利,大醫院也就更理直氣壯地去爭相蠶食這樣的健保大餅。結果,當我們的同胞親人罹患重大疾病時,反而得不到真正好的醫療。
和信醫院十三年來,一切的醫療、行政都以病人的利益與福祉為依歸,從來不因為健保制度做了什麼改變,而影響了醫院的政策,我們可以說,和信醫院的哲學,不是一種妥協的哲學,它的著眼點,也就是它的終極關懷在於「正義」二字,而正義是沒有妥協的。
http://cache.ppt.cc/5/c/8/src_5c89b43c9 ... ea36ee.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