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署新竹醫院胸腔內科陳俊偉醫師表示,日前一位40歲的女患者因氣喘又發作至門診報到,該患者曾多次經由急診入院治療,偶爾也因氣喘急性發作回門診。每次,只要病情穩定後,她就當是感冒痊癒一般,不再回門診持續治療,直到下次急性發作時再回醫院報到。如此類似情節,在門診反覆上演不已。
陳俊偉醫師表示,台灣氣喘患者達到完全控制的比例極低。儘管透過衛教宣導,民眾對氣喘的瞭解比過去清楚,但多數患者只有在症狀發生時才使用擴張劑緩解症狀,殊不知氣喘屬於慢性氣道發炎疾病,就算平日沒有症狀,氣道發炎仍會因暴露在過敏原下而持續進行,待發炎到達某種程度,便會產生咳嗽、胸悶或鳴喘等症狀,且發作的頻率和程度會愈發嚴重。根據調查,有規則用藥控制氣喘的病人比例並不到三成,絕大多數患者並沒有習慣規律治療。
陳俊偉醫師指出,根據調查,台灣大多數的病患因為懼怕類固醇長期使用的副作用,於是選擇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作為急性發作時的治療藥物,此時治療的特效藥即為『美國仙丹』。雖然類固醇的劑量越大,越容易出現副作用,但類固醇副作用的出現與否跟類固醇使用時間的長短也有關。氣喘急性發作時,如短期使用幾天中等劑量,甚至更大量的類固醇並不容易出現副作用;但是,若因為對類固醇的恐懼而自行減少醫師開立的劑量,不但拖延病情的好轉,而且縱然僅服用低劑量,因拖延致使需長期使用類固醇時,不但容易產生副作用,如食慾增加、臉變胖、肩變寬、骨質疏鬆、免疫力降低、消化性潰瘍等,更可能對病人的腎上腺產生抑制作用,造成停藥的困難。
至於病人的平日保養治療,陳俊偉醫師建議,民眾應體認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的發炎性疾病,而類固醇正是治療這種發炎最有效的藥物。由於氣喘的發炎性變化主要出現在呼吸道內,因此使用吸入型類固醇來治療是很理想的方式。比起一般口服或針劑的類固醇,用來治療氣喘的吸入型類固醇劑量極低,卻有更強的局部抗發炎作用及更少的全身性副作用。因此,在一般的用量下,吸入型類固醇即使長期使用,也不會擔心會有全身性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