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拍棉被
臺語的買棉被叫做「拍棉被」(pha4 mi5 phue7),猜想古早的人棉被老舊了,再拿去棉被店重新彈鬆,再加進新棉花幾斤,就成為新棉被,因為重新彈鬆必須用彈弓彈,所以才叫做拍棉被(彈=拍)。
現在的人,蓋的是絲絨被或鴨絨被…等之類的化學製品,不是棉花做成的,但是仍然稱它為棉被。其實,像老仙ㄟ這年代的人,蓋現代這種輕輕的化學製品棉被反而不習慣,蓋古早那種真棉被,重重的壓在身上覺得好睡得多。
從前的人都是蓋真棉被,所以那時候的很多農民都會種棉花,不像現在的人棉花長成什麼樣子,都未曾見過。過去,一個村庄起碼一兩家彈棉被的人,除了打新棉被之外,也幫人家舊被翻新。
棉被蓋久會壓扁掉,扁掉了就蓋不暖和,這個時候就要拿去棉被店翻新,也就是重新彈過。重新彈過的棉被蓋起來比較暖和,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記憶中,好像蓋三、四個冬天後就扁硬掉,必須翻新,所以過去才會每村庄都有棉被店(不一定開店)。
棉被有個人被和雙人被,個人被一床8台斤,雙人被一床12→14斤,過去的人夫妻都是蓋雙人被,不像現在的人,很多夫妻都各蓋各的。
或許過去的人比較貧窮,或是棉被比較昂貴,很多夫妻生了幾個小孩也蓋同一條棉被,寒冷的冬天,棉被拉來拉去,小孩就會受涼。可能很多人家是這樣子,所以民國50年代以前,才會有一首很出名的國語流行歌曲叫《一家八口一張床》,就是諷刺多人蓋同一條棉被。
古早的新娘嫁粧,一定要有二床新棉被,才會有人調侃說;「帶棉被去給男人睡覺,袂見笑」,臺灣風俗的新娘嫁人要棉被嫁粧,是什麼緣由,有待進一步去探討。
在農業社會時代,棉被是沒有人丟棄的,都是舊了再翻新,或再添加棉花,所以古早人一床棉被可能用過三、四代的人。
《回憶兒時》拍棉被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