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還沒來台灣之前,台灣是住南島語族人的地方,在康雍年間,他們總人口僅數十萬人,因為人口稀疏,吃飽容易,大多以狩獵維生,耕農不發達。
17世紀初,對岸閩粵人大量移民來台,人口多就必須爭飯吃,所以農地加速開發。那時候的移民並非國家統一規劃,多數三五成群結隊偷渡來的,所以他們來到台灣各自開墾,因為坡度不同,環境差異,所以開墾後的稻田就不會整齊畫一。
古早的稻田一坵一坵地形也不同,所謂坵(khu)是一樣水平沒有高低,如果有高低就另圍成一坵,所以古早的稻田一眼望去,一坵一坵大小不一,形狀也不一,每坵面積小,我們從飛機上往下看,只能以「亂七八糟」來形容。更有趣的古早的田岸仔(tshan5 huann7 a小徑)可能不到三寸寬,因為我這邊拚命削田岸,隔壁怕吃虧也拚命削田岸,不到3寸的田間小徑行走都會搖晃。
這種「亂七八糟」的稻田壞處多多,到田裡工作走那搖晃的小徑有踏崩的危險,灌溉經過別人的田不方便,而且沒有路運輸,割稻、施肥都要靠人工別挑…. 等,這種無形的損失就沒辦法去精算。
古早稻田不只農民不方便,政府要勘查也不方便,所以政府在民國50年代就想要土地重劃,全台灣4-50萬甲稻田無法一次重劃,就選一個地方於民國51年5月先示範,這第一個示範區就是老仙ㄟ的家鄉---龍井鄉。
示範重劃辦公室就借用我的家,大約一年完成了,總面積1329公頃,原本有21,180坵,每坵150坪,重劃後變成5714坵,每坵方正的600坪。重劃後有大中小農路、供水溝、排水溝…. 等。因為重劃很成功,就在龍井鄉建立一座土地重劃博物館,各地都派人來參觀,各鄉鎮紛紛實施農地重劃,?年後全台灣都重劃好了,現在我們從飛機上往下看台灣,台灣都是方方正正的稻田,美麗極了。
【想啥就講啥】土地重劃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