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割台前,台灣雖然多數是文盲,但仍然有不少文學作家,儘管日本是異族,但在日治期間,他們並沒有打壓台灣的傳統文學創作,日治時代的報紙仍然有漢文的文學創作篇幅,例如;賴和、鐘理和….等都是日治時代的作家。
可是,1945日本戰敗,台灣由中國接收,新政府卻使台灣人搞昏了頭,不知道新政權是新統治者還是祖國?尤其打壓台灣文學創作,令人不敢認同他就是祖國。
二戰後,受50年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社會,瞬間完全截斷日本語文教育,也禁止使用日文,使得日治時代的台灣作家被迫中斷寫作生涯,因為要再創作,他們須重新學習中文,那談何容易?
就在這個台灣文化創作空窗期,中國大陸的許多知識分子隨著難民潮來到台灣,他們就成為台灣文壇的主流文學創作,這些主流文學創作在反攻復國的氛圍之下,他們的作品不外乎反共與懷念故鄉,我們就稱他為「反共文學」,就是台灣文學空窗期。
60年代,台灣作家陳映真、黃春明、施叔青…. 等作家創辦了《文學季刊》,但與當代反共文學格格不入,不幾年就停刊了。到70年代,少數鄉土文學作品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不過在主流反共文學的排擠下,只能奄奄一息。
迄70年代末,總政戰部主任王昇在國軍文藝大會上,針對鄉土文學說;我們基本上不應反對鄉土,愛鄉土是人類的自然感情,鄉土之愛擴大了就是對國家之愛云云,其實,說歸說,幾個月後發生美麗島事件,鄉土作家陳映真、王拓等人還是被捕。
解嚴之後,反共文學逐漸走入歷史,社會文化領域迅速轉為本地視野,當然鄉土文學很快發展到高峰,校園民歌的興起,太陽花的出現,第一代難民的凋零,在在的顯示今天的台灣已經不再是難民們的世界,鄉土文學已是主流文學,現在就稱它為台灣文學。
【想啥就講啥】台灣文學路程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