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談台灣傳統民居「土埆厝」,這是南島語族的傳統文化,筆者曾經走訪南太平洋一些島國,他們一樣住土埆厝。
台灣人雖然唐山人口佔有近半比例,但他們唐山來到台灣,很多習俗都被南島語人同化了,以民居為例,他們也一樣住土埆厝。
土埆厝優點是建築費便宜,建築材料幾乎都是就地取材,花錢比較多的是厝頂(tshu2 ting2),雖然稻草免費,但是厝頂架構的竹子須要用錢買來。
土埆砌到應有的高度,就要造厝頂的架,也就是「圓仔」(inn-a)和「角仔」(kak4-a)。圓仔就是橫樑,最中間最高那支樑叫中脊(tiong tsit4),約5寸直徑的麻竹,前6支後5支橫樑比中脊小些,漸次前後斜下來叫前骿(phiann5)和後骿。
置放中脊時叫「上樑」(tsiunn7 niu5),是蓋這幢房屋最隆重的節目,必須請日課師事先選好良辰吉日,再用「紅圓」(ang5 inn5)祭拜天公,祈求建房順利和居住平安。
橫樑上完後,再放前後方向的「角仔」,約一寸直徑的竹棍,角仔間相距約6寸,圓仔和角仔固定後,屋頂基座告成,再把稻草崁上去,屋頂就完成了。
厝頂是崁稻草,稻草因風吹雨打而容易腐爛,所以每年要重新翻修一次,稱為崁厝(kham3 tshu3),通常在冬尾崁厝,使新年有新氣象。
崁厝先把去年蓋的稻草坼掉,再重新蓋新的稻草。其方法如圖1,再把菅蓁(kuann tsin)橫壓在稻草上,再用籐釘(tin5 ting,薄竹篾,約1m長)把它固定在角仔上,然後把前後簷剪平,崁厝即告成。
那麼拆下來的舊稻草不是成為大堆垃圾嗎?不會的,這些舊稻草,把它絪成草絪(tshau2 in),是燒火的最好材料。
日治後,大家漸有錢,稻草厝頂逐漸改用黑瓦(如圖2‧oo hia7‧日本瓦),免得每年要崁厝的麻煩。不過黑瓦有透熱的缺點,夏天屋內很熱,不像稻草那樣涼爽。
圖1:崁稻草厝頂
【想啥就講啥】崁厝頂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