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球為何列入第四戇?因為早期的撞球帶有黃味,在台灣人的觀念裡,那不是「好所在」,戰後,甚至把它列入八大行業之一。原因是早期的撞球場女計分員(ゲムトリ)多數年輕貌美,可以吃她豆腐,也有少數可以「那個」,所以古早人才會以有色眼睛看撞球。
其實,撞球是一種技巧性運動,也是目前奧運的項目之一,如果沒有年輕貌美女計分員的問題,撞球只不過是單純的運動項目而已。
台灣街上什麼時候開始有撞球場?老仙ㄟ沒有去查,但從我懂事開始,街上已經有許多撞球場,都是一般私人的店面,一個店面可擺二個撞球台。
老仙ㄟ所講的撞球場帶有黃味,大約到民國50年代中期之後,威權統治逐漸開放,各種娛樂場所也增多,女計分員逐漸轉為「純的」,從此把撞球視為一種娛樂或運動,因為沒有帶黃味,街上的撞球場就逐漸沒落了。
老仙ㄟ的年代,台灣撞球有二種;一種是四粒ㄟ,叫卡侖(カド–ム),一種叫花式叫司諾克(スノク)。
1, 四粒ㄟ卡侖撞球:球桌沒有袋口,有二個白球二個紅球,二個人對打(三人以上也可以),各選一個白球做母球,撞母球去撞到一白一紅得2分,撞到2紅得3分,撞到3球得5分。計分員用一個大算盤(撞球場專用)幫你計分,誰嬴立刻知曉,嬴的人高興。也有人賭錢,輸嬴有人賭很大,警察會進來抓賭。
如果沒有球伴,可與計分員對打,打嬴了吃個豆腐也高興。
2, 花式撞球:這種球桌有6個袋口,用母球把子球撞入袋口中得分。這種花式撞球到民國50年代之後才慢慢多起來,這時候我已結婚,老婆很保守,禁止我撞球,所以花式撞球的遊戲規則我不懂,因為沒學過。
花式撞球逐漸多起來,卡侖四球ㄟ也逐漸少了,到了民國6-70年代,幾乎都是花式撞球的天下。
【想啥就講啥】第四戇撞球相碰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