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星馳的石膏腿說掰掰

歡迎大家來聊天,這裡不討論健保,大家放輕鬆,什麼都可以談,都可以來聊聊,但是政治相關文章不要在這裡談!

版主: 版主006

回覆文章
zenithblog
註冊會員
註冊會員
文章: 96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09, 2009 12:05 pm

和周星馳的石膏腿說掰掰

文章 zenithblog »

一提到打石膏,很多人都會想到搞笑片中那個做得很大、很笨、很滑稽的石膏腿,其實在進步醫療國家,這樣的景觀早已消失。但是在台灣,由於延襲舊的觀念制度影響,讓很多醫師在石膏新知識的接收上進步緩慢,有時候看到大教授打的大型石膏直挺挺的,真的蠻好笑,就像周星馳的搞笑片裡的那樣子……


分享我用各類型石膏的心得

最近健保終於開始給付樹脂石膏,這種在先進國家早已普遍使用的石膏,無論多元功能及使用概念,都大大超越傳統石膏只是作為固定骨折的用途而已。如果懂得使用,它還有減痛、降低腫脹、促進活動、減少併發等等的效能,我想此時是個好時機,我來分享大家我在臨床上使用各類型石膏的心得。

傳統石膏被淘汰有兩個主要因素,一個是因為骨科的內固定技術大幅進步,手術就能達成醫療目標,不需要再用到那麼大型石膏。另一方面新型的樹脂石膏又輕又薄,固定效果很好,當然取而代之。

但是在台灣,樹脂石膏以前健保不給付,自費相對昂貴;加上台灣醫界一直認為打石膏是技術員的工作,因此骨科醫生打石膏的技術普遍不足。可是現在醫院幾乎已經沒有專精的石膏技術員,醫生不放心就自己來,當然打得不是很好,而這項技術健保給付很低,醫師缺乏學習意願,所以大家一直是將就著用,終於造成我們石膏治療概念和技術特別的落後。


石膏跟骨骼、軟組織、韌帶、傷口都有關係
談到石膏在醫療上的用處,大家馬上就會想到骨折,其實不只是骨折,醫療上用到石膏的地方很多,跟骨骼、軟組織、韌帶結構、傷口都有關係。

譬如說肌腱或韌帶破裂縫合之後,需要石膏固定;重建手術的融合重建或矯正,也需要石膏固定;也有人用在傷口的固定,譬如說剛開完刀,傷口很容易出水,容易癒合不良;整形外科醫師也會用石膏來幫忙固定,譬如說補皮,可以用石膏來加強它的固定,讓補上去的皮不會到處移動。

另外我們還用石膏來減低手術後的疼痛,降低傷口併發症的機會,譬如說傷口動來動去可能會有血腫,會有傷口癒合不良的問題,加上非常疼痛,用石膏固定減少併發症風險。


日本教授的腳踝手術,分兩階段打石膏

我到日本學習時,看到教授們開的腳踝手術,啟發我使用石膏的很多觀念。他們一開完刀都會用石膏把腳踝固定起來,但並不是放個六個禮拜或一兩個月不動,而是開完刀四到七天左右就把石膏鋸開,把傷口打開來看,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就是將疼痛的程度大幅減少,石膏可以壓迫傷口,讓不穩定的傷口骨骼、關節、肌肉的組織都得到固定效果,並且降低疼痛、降低腫脹,減少併發。鋸開以後他們會再換上另一種石膏,用半面石膏來幫忙固定。

後來我也常使用半面石膏,譬如說腳踝手術,因為希望某些關節固定完後讓它可以動,降低僵硬的可能,而腳盤我們是希望增加它的穩固度,贏過它的活動度,所以就用半面石膏作固定,可以恢復得比較快。有時我也會因為內固定的強度不足,再加上一個半面石膏固定。半面石膏在某些情況是只打幾個禮拜,並不是幾個月。
所以石膏是可以靈活運用的,看醫生希望這個固定強度需要到哪裡。或許有些醫生會說:石膏很貴啊,包幾天就丟掉很浪費!但是你想,樹脂石膏才幾百元,病人都負擔得起,相較你恢復遲緩多住一天院就多一兩千元,還是有效益多。所以說改善病人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拘泥於那個少少的價格。

像樹脂石膏這種價廉卻效率非常高的東西,長久來健保不給付,而去給付那個很貴的人工關節,我是非常無法理解。好在今年健保終於給付了,民眾也可以享受到標準給付的樹脂石膏。


軟石膏、熱塑石膏可以用撕的,不需要用鋸子

新型的樹脂石膏推陳出新(當然新的產品健保沒有給付),有一種叫做軟石膏,3M新發明的,這種軟石膏它的強度在乾燥成形之後像橡皮,可以用在某些軟組織的固定,譬如小兒科的關節骨骼力量比較小,可以用這種軟石膏固定。軟石膏比較舒適不那麼硬,用在小兒科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用撕的,不需要用鋸子。因為即使是樹脂石膏也是要用鋸子鋸開,鋸子會發生巨大的聲響,有時候溫度會上升,可能會有灼傷的問題,軟石膏就可以避免。

扭傷也可以用到這種軟石膏,譬如像媽媽手(韌帶肌腱的發炎),我會暫時固定那個手指頭,可以用軟石膏來固定,就像是我們專屬的護具一樣,病人會更舒適,唯一的麻煩就是必須醫生做出這種東西來。

新型的樹脂石膏,還有一種熱塑石膏,一般石膏是用化學物質碰到空氣跟水產生硬化,這種熱塑石膏是用溫度的變化來改變它的物理特性,只要浸到六七十度以上的熱水就會軟化。軟化後把它拿起來,在空氣中慢慢硬化,它可以直接用撕的或用剪的,如果你覺得它形狀不好,還可以稍微加熱改變它的形狀,只要用個溫度比較高的抹布壓在上面就可以改變形狀。

好的骨科醫師應該是要給病人比較好的選擇,而今新型石膏已經有很多型態,如果是求進步的醫師應該是能利用軟石膏,半面的樹脂石膏,熱塑石膏,交替使用,可以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可是有一些因為技術的落後再加上麻煩,所以很多醫師其實還是用傳統的方法。


避免石膏的風險「腔式症候群」

石膏也有它的風險性,譬如說「腔式症候群」。腔式症候群是因為壓力太大,讓靜脈回流不良,動脈又不受影響,遠端肢體就越來越腫脹,最後血液循環不良就容易肌肉壞死。我曾聽過有病人打了石膏後患腔式症候群而截肢的情形。所以為了預防腔式症候群,在剛骨折的時候我們不會馬上打一個環狀整個封起來的石膏,而會打一個半面石膏,等腫脹消了,我們再打一個正式的石膏固定。

另外的風險是鋸開石膏的時候,鋸子不太利會產生溫度灼傷病人。所以才會發明有軟石膏、可以撕開的石膏,就是避免鋸子的傷害。(骨科鋸石膏的鋸子是搖擺鋸,振幅非常小,對於軟的東西會鋸不下去,所以鋸到皮膚的時候會停止,不像真的鋸子會鋸傷身體。)

不過我看過最讓我痛心的案例,是一個外院來的腳踝骨折病人,前面的中醫師竟然給他打了一個完全錯誤的垂足石膏,因為打了很久,病人腳肌腱已經癵縮,腳沒辦法踩下去,最後必須把跟腱打斷作延長,才讓病人恢復行走。所以石膏打錯是會害人的,石膏在固定的時候應該打一個中立位置(neutral position),也就是這個位置是生活上最適當的,就算以後他倒楣關節不會動了,他這個姿勢位置也是最好的,比如踝關節應該打正向九十度。譬如膝蓋附近骨折,石膏應該要打直的。所以石膏的姿勢也是很重要的。

石膏是促進活動,不是限制活動
台灣又熱又濕,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又高,我常跟病人講:「石膏是讓你能夠更快活動,而不是限制你的活動」,如果石膏打得好病人反而在某個範圍內可以動,像小朋友骨折,手不能動通常哭得悉哩嘩啦;石膏打起來之後他整隻手可以晃來晃去,反而增加他的活動,減少其它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增加生活的品質。



詳見全文,歡迎至:
http://blog.yam.com/chujohn/article/24664719
回覆文章

回到「★ 談天說地,無所不談,就是不談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