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到醫院就醫時,常看到醫院內張貼著「本院榮獲醫院評鑑合格」等字樣,「特優」「優等」「合格」表示服務很好、品質掛保證嗎?
對百姓而言,只希望政府能用「一般人能聽懂的話」,告訴大家到那裡看病有保障,而不是靠自己到處碰運氣。
醫院評鑑每年花掉政府五千萬預算,評鑑委員分三路人馬,從醫療、護理、管理三大領域,到各醫院進行二至三天的實地訪查,由於評鑑結果將做為健保給付依據,每次醫院在面對評鑑時,均戒慎恐懼、如臨大敵,搞得全院人仰馬翻,基層醫護人員為了應付繁複的紙上作業,也輒有怨言。
目前的醫院評鑑項目多達五○八項,有些項目還細分A至E五個評分等級,委員要在二天內評估完全部的項目,稱得上花錢又勞師動眾。
問題是,當評鑑結果出爐,政府公開的卻只有醫院總體評比等級,完全沒有各關鍵項目評核成績,和不合格醫院名單。
醫院評鑑攸關民眾就醫權益,政府要說讓民眾聽得懂的話,很難嗎?教育部的大學評鑑,不但公開大學系所名單,還有意見與委員回應,相較之下,衛生署的醫院評鑑內容非常不親民,簡直是「有字天書」。
為了提升醫療品質,衛生署應有更實際的作為,用民眾能了解的方式,公開評鑑結果,讓每年五千萬的醫院評鑑真正發揮成效。


我們現在是被公x到爽
大老們也不幫忙
只會開砲罵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