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eekly.president.gov.tw/weekly-j ... 2&flag=mp4
總統於98年8月12日由屏東佳冬往高雄旗山的勘災路上,表達對莫拉克颱風造成巨災的痛心與對受災同胞的不捨。總統認為政府必須改變對災害的思維,提出有效的災害防治作為;並呼籲全體國人不分南北,充分發揮人溺己溺、同舟共濟的精神,幫助南台灣走出難關。
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馬英九。我剛在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勘災,現在正前往高雄縣旗山鎮探視災民的路上。
這次颱風所帶來的雨量,可說是台灣百年罕見。13年前賀伯颱風來時,我們看到一天降下1千多公釐,都覺得不得了了,已經是百年罕見了,沒有想到不到13年,立刻又打破了以前的記錄,可見這些年來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氣體的排放,種種因素都使得我們所面對的大自然愈來愈不一樣。有一些以前認為沒有問題的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重新來思考,將來我們如何與環境共存。
為了救災,行政院發起捐出員工一日所得,總統府也發起,昨天我還特別打電話給北、中部,11個沒有受災縣市的首長,請他們調度可以支援救災的人力與機具,由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一調度。今天這些機具都已到位,因為他們昨天漏夜出發,像我們剛在的屏東,來支援的就包括台北市、基隆市、台中縣與台中市,大家都非常盡心盡力,我們非常感動,充分發揮人溺己溺、同舟共濟的精神,來幫助南台灣走出難關。人不分南北,大家全力以赴。事實上,我們過去對於災害不是沒有經驗,但是因為災害的嚴重程度一次一次地增加,使得我們有些經驗就變成沒有用,因此必需重新建立我們對災害的認識。
這次的救災,我們非常肯定媒體與網路的參與,因為現代的無線通訊使得這種參與都變成即時,而且可以為大家眾所週知,作為政府的一員,我們也知道政府的力量有限,民間的資源無窮,不論是網路或者媒體,能夠在政府力量沒法達到的地方發揮作用,我們樂觀其成,也願意加以配合。
最重要的是,在救災的時候將資源有效地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我自己看了台東、嘉義與屏東,等下要看高雄,深刻地感受到過去我們訂了一些治水工程,有關洪水頻率的年代標準可能有需要提高,像中央管的河川都是訂200年的洪水頻率,但地方縣市管的河川洪水頻率是50年,或者更少,有些地方年久失修,甚至於只有10年洪水頻率的防洪效果,這個部份可能需要重新檢討,根據最新氣候變遷的情況向上修正。
第二就是,這次損害很多的堤防潰決或破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河川本身短促、落差大,當雨量大時,雨水以千軍萬馬之勢沖下,原來建設的堤防很快就被沖開、掏空,洪水就如入無人之境進入低窪地區。這一點,將來堤防建設在有特殊需要的地區,例如觀光區、主要農業區,應該考慮運用更多的鋼筋水泥。每次災難的發生應該都是給我們一次增加智慧、記取教訓的機會,以後,每年汛期來到之前,各縣市都要進行防災演習,中央要嚴加督導,尤其是對於撤離可能發生問題地區的居民,要列為重點,人不跟天鬥,碰到可能發生超大豪雨、淹水或土石流時,如果能及早撤離,不知可解決多少問題,這方面,每年做演習才能提高警覺。
災後的復原非常沈重,而且有時會是很長期的工作,但對於一些維生的資源,包括自來水、電、電話,都要儘快修復,有些地方沒自來水,水管斷了,因為水管透過水管橋的部分折斷了,這需要相當時間,所以,自來水公司應該廣設加水站,現在設了一些但還不是很夠,需要增加讓民眾取水更方便。
總而言之,這次災害台灣受創一次,但我相信,台灣人有勇氣和毅力,很快可以重建家園,我們的祖先來到台灣四百多年,靠的就是這種精神,相信我們做得到!
http://cache.ppt.cc/b/b/9/src_bb9819164 ... 9e9483.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