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社論】 2009.07.24 02:36 pm
病歷中文化議題最近引起討論,獲得不少民眾、法界、醫改團體的支持。但醫界反彈也很強烈,除了陸續有醫師表示窒礙難行,醫師公會全聯會也發表聲明。雙方辯論說理,本來是公共政策的正常現象和必要程序。不過,從某些以醫師為主的網路論壇發言看來,有人譏笑「用中文寫病歷的中國」醫療水準不佳,有人認為「立院一黨獨大,要立一個把醫界玩死的法律」,激憤之情溢於言表。這個議題實在不必陷入這樣的意氣之爭。
任何改革,涉及既有秩序和利益的改變,一定會有阻力。台灣醫學教育和醫學專業「英文化」現象存在已久,也一定有其道理。而反對病歷中文化的聲音,多半是以「和國際接軌」及「病歷是給專業人員看的」為主要理由,在這方面應有就事論事的餘地。
台灣希望全方位地和國際接軌,全民英檢如火如荼,連路標都是中英文並列;很多專業領域裡慣用英文術語,醫學專業尤其從養成教育就開始使用英文;這些都是事實,沒什麼好質疑爭辯的。不過,病歷中文化的主張,應不是要即刻強制形成「全面中文,摒除英文」的局面,而是要把向來「全面英文,摒除中文」的現象扭轉一下。醫學院教授投書媒體說,「獨要病歷完全以中文呈現,豈非自絕於外」;但本地病人所冀求的,只是改善一下目前「病歷完全以英文呈現,自絕於內」的景況而已。醫師公會全聯會聲明所言,「病歷摘要」和目前的醫師告知義務等都是以中文呈現,不正足以說明,往「中文化」方向邁進是有可能的嗎?
病歷中文化,概念上,最初是由醫界人士自覺提出的。執行技術層面上,論者都強調儘快先進行醫學術語統一中譯的工作。甚至在執行途徑上,也未必要以立法強制為現階段的迫切手段,台灣各領域「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問題可多了。換言之,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推動改革者和被改革的對象要同時往「可行性」找到交集和共識。這是台灣醫療文化和醫病關係革新的一步,不必要鬧成意氣之爭。
【2009/07/24 聯合晚報】
http://cache.ppt.cc/2/a/f/src_2af7f3263 ... 994089.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