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不會在職場碰到混蛋,更重要的,我們自已不要成為別人心中的混蛋.
學者多半太過清高,不會把這種粗話付諸紙墨。有大量學術研究在不使用「混蛋」一辭的情況下,大體達到相同的結論。這些研究涵括在例如霸凌(bullying)、人際攻擊、精神暴力、辱罵式管理、弄權和職場野蠻行為等名目之下。星期一輕鬆點,小洪
混蛋檢驗標準及其12大奧步
~~~~~~~~~
文/摘自《拒絕混蛋守則》:大塊文化
誰應該被烙上「混蛋」的罵名?我們許多人隨隨便便使用這個詞彙,不分青紅皂白地套用在任何一個討厭、礙事,或者當下恰好比我們成功的人身上。不過,如果想要實施拒絕混蛋守則,有必要給「混蛋」下個精確的定義。一個精確的定義有助於區分你只不過不怎麼喜歡的同事、顧客,以及那些真正有資格貼上標籤的人;它可以幫助你區分剛好在那一天或那一刻心裡不爽的人(「突發性混蛋」),以及那些隨時隨地惹人厭、搞破壞的渾球(「正牌混蛋」)。而且,嚴謹的定義可以幫助你說分明,為什麼你的同事、老闆或顧客活該被貼上標籤——或者幡然醒悟,理解別人(至少在背後)罵你混蛋的原因,以及你為什麼也許罪有應得。
檢驗一:跟有混蛋嫌疑的人交談之後,「箭靶」是否覺得受到欺壓、羞辱、洩氣或貶低?尤其是,箭靶的自信是否受到傷害?
檢驗二:混蛋嫌疑分子是否只針對權力較低的人施放毒液,不會朝權力較高的人發作?
混蛋有許多可以用來貶低或打擊受害者的不同招數——社會學家稱之為「交互動作」(interaction moves)或簡稱「動作」。我列出12種常見動作——12大奧步,來說明混蛋所使用的種種狡猾和不怎麼狡猾的招數。我猜你一定可以增列你曾經見識過、嘗過,或對別人施加過的其他招數;我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和讀到新的惡毒行徑。不論是人身攻擊、折辱地位(作踐別人身分地位與自尊的小動作)、羞辱或「身分貶低」(status degradation)儀式、用來侮辱人的「玩笑話」,或者視人如無物,凡此千百種動作,本質上大同小異,都會讓目標對象深覺受到攻擊和貶低,即便只是一時之痛;這些都是混蛋用來傷人的骯髒行徑。
12大奧步
常見的混蛋日常招數:
1. 人身攻擊
2. 侵犯他人「私人領域」
3. 不舒服的肢體接觸
4. 言辭和非言辭上的威脅恫嚇
5. 「尖酸的玩笑話」和「挖苦揶揄」,用意在於侮辱人
6. 猛烈的e-mail炮火
7. 折辱別人的地位,用意在於作踐被害者
8. 公開羞辱或「身分貶低」儀式
9. 粗魯的插嘴
10. 暗箭傷人
11. 擺臭臉
12. 視人如無
證據符合經驗:職場存在許多混蛋
我沒聽過以「當代組織混蛋之盛行」或「職場混蛋之人際伎倆:形式與頻率」之類為題的學術研究;學者多半太過清高,不會把這種粗話付諸紙墨。但我確實知道我的每個朋友,不分遠近,都至少曾與一個「混蛋」共事。當人們聽說我在撰寫這個主題,我根本不需要徵求混蛋事蹟——這些箭靶自己找上我,訴說一個故事接著另一個故事。
其實有大量學術研究在不使用「混蛋」一辭的情況下,大體達到相同的結論。這些研究涵括在例如霸凌(bullying)、人際攻擊、精神暴力、辱罵式管理、弄權和職場野蠻行為等名目之下。研究顯示,許多職場充斥著讓人們覺得備受威脅、輕蔑的「人際動作」,而這些舉動多半出於有權有勢者,對象則是權力較低的人。
歐洲學者偏好霸凌這個字眼勝過精神虐待。夏綠蒂‧瑞納(Charlotte Rayner)等人綜覽有關英國職場霸凌行為的各項研究,估計約有30%的英國勞工,每週至少會跟惡霸起一次衝突。英國一項針對逾5,000名私人及公家機關員工進行的研究發現,約10%受訪者過去6個月內曾受到惡霸欺負,約25%過去5年內曾是受害者,而將近50%則在過去5年內曾目擊霸凌行為。英國的研究顯示,監獄、校園和郵政體系是最常發生霸凌的職場。此外,以594名「新進醫師」(相當於美國的「住院醫師」)為樣本的研究,也顯示高比例的霸凌現象:37%表示過去一年內曾受到欺負,84%則表明自己曾目睹其他新進同仁遭到欺負。
大多數惡劣行徑都是由上司施加於部屬身上的(估計約在5成到8成),較少出現在位階相當的同儕之間(估計約在2成到5成),而「以下犯上」的惡行——即下屬欺負上司的現象,發生機率不到1%。至於施暴者的男女比例,研究結果互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受害人的男女比例則大致相同。另外,絕大部分霸凌與精神虐待發生在同性之間,這一點特別明顯;男性較可能欺負男性,女性則較可能欺負女性。舉例而言,職場霸凌與創傷機構(Workplace Bullying & Trauma Institute)進行的網路調查發現,63%女性是另一名女性的被害者,而62%男性則是其他男性暴力下的受害者。
大師輕鬆讀2009/07/15
混蛋檢驗標準及其12大奧步
歡迎大家來聊天,這裡不討論健保,大家放輕鬆,什麼都可以談,都可以來聊聊,但是政治相關文章不要在這裡談!
版主: 版主006
前往
- 我要活下去 (公開版面)
- ↳ 老仙ㄟ講古論今講座
- ↳ Dharma鄭逸哲醫法肥皂箱講台
- ↳ 肥皂箱秘密基地
- ↳ ★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
- ↳ 人物記實
- ↳ 衛生署長
- ↳ 年度疫情/疫苗
- ↳ 2007
- ↳ 2008
- ↳ 2009
- ↳ 2010
- ↳ 醫療生態
- ↳ 爭議文章版
- ↳ ★愛滋病患與醫護人員權益討論區
- ↳ ★ 談天說地,無所不談,就是不談政治
- ↳ ★醫療工商服務區(我愛紅娘)
- ↳ ★野人獻曝●花園一隅
- ↳ ★HIS醫療資訊廠商客服專區
- ↳ ★血汗健保
- ↳ ★二代健保
- ↳ ★醫門忠烈
- ↳ 花園子版
- ↳ ★ 漫畫及海報
- ↳ 愚公移山計畫暫存區
- ↳ 愚公移山vs.冷涼卡好
- ↳ ★CME繼續教育訊息專區
- ↳ ★ 審查制度的善與惡
- ↳ 政治事件聊天區
- ↳ ★工商服務專區
- ↳ 醫師人力供需討論專區
- ↳ 外籍學歷與外籍醫師問題
- ↳ 醫師替代人力問題
- ↳ 醫院醫師的問題
- ↳ 診所醫師的問題
- ↳ 法規規範
- ↳ ★波淘洶湧
- ↳ ★醫學生事務交流專區
- 秘密花園B區
- ↳ 診所CEO專區
- ↳ 藥價超級比一比
- ↳ 不友善藥廠與盤商抵制區
- ↳ 健保抽審guideline/criteria download 專區
- ↳ 健保申報疑問
- ↳ 人事問題
- ↳ 自費專區
- ↳ 軟硬體問題
- ↳ 電腦與網路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 ↳ 診所對外關係
- ↳ 放假相關問題
- ↳ 醫療糾紛
- ↳ 綜合教室
- ↳ 專科簽到簿
- ↳ 藥物討論專區
- ↳ 家庭醫學科
- ↳ 皮膚科
- ↳ 內科
- ↳ 小兒科
- ↳ 外/骨/復健科
- ↳ 五官科
- ↳ 婦產科
- ↳ 精神科
- ↳ H1N1 and Flu及感染性疾病
- ↳ 醫療和健保法規實務
- ↳ 健保補充費與二代健保
- 評論
- ↳ ★焦點評論
- ↳ ★精選文集
- 公會及協會專區
- ↳ 全聯會與各縣市醫師公會專區
- ↳ 全聯會與各縣市醫師公會專區(秘密花園區)
- ↳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
- ↳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 醫勞盟
- ↳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TMAL】
- 藏經閣
- ↳ 開業醫須知
- ↳ 111年度報稅專區
- ↳ 107年度報稅專區
- ↳ 106年度報稅專區
- ↳ 105年度報稅專區
- ↳ 104年度報稅專區
- ↳ 103年度報稅專區
- ↳ 102年度報稅專區
- ↳ 101年度報稅專區
- ↳ 100年度報稅專區
- ↳ 99年度報稅專區
- ↳ 97年度報稅專區
- ↳ 98年度報稅專區
- ↳ 96年報稅專區
- ↳ 95年報稅專區
- 論壇事務區(公開版面)
- ↳ ★公佈欄
- ↳ ★新手導引區
- ↳ ★意見反應與求助
- ↳ ★篳路藍縷
- ↳ ★醫界數位媒體工作版
- ↳ ★投票專區
- ↳ Poll小組討論工作區
- ↳ ★新手測試區
- ↳ ★友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