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07/17 09:53 記者黃芳祿/南縣報導
中風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麻豆新樓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蔡蕙如說,今年年初有位30多歲的年輕男性,因陣發性胸悶來心臟科門診就診。詢問病史時,得知在過去半年裡,已有過兩次中風的紀錄。
蔡蕙如醫師指出,俗稱的中風,為腦血管拴塞或出血的診斷。這位患者留有右側肢體發麻無力,與左側視野缺損的後遺症。經抗血小版藥物治療後,肢體發麻無力的症狀已漸漸改善,但仍有視野缺損。
回溯該患者的動脈粥狀硬化危險因子與家族史,僅祇有抽煙一項。經胸前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房裡有一顆不規則外型的腫瘤,會隨心臟瓣膜開合而甩動且腫瘤表面有許多小型的組織晃動。
推測這細小組織會隨著脫離腫瘤而進入血液循環後,將造成血管的阻塞,塞在腦血管就會造成數次的中風現象。鑒於隨時都會再中風,在超音波檢查後,醫師建議馬上轉院接受手術治療與病理切片檢查。
蔡醫師認為,心臟的原發性腫瘤發生率不多,當中以良性的黏液瘤的比例最高(約30~50%) 。在文獻記載裡是女性多於男性的疾病(比例約65%:35%),最常出現在30~50歲;且年齡分佈廣泛於1歲至83歲之間,可有遺傳性。
約3%的腫瘤患者在手術切除後會再復發,這名患者的病理切片報告即為心臟黏液瘤。黏液瘤可出現在心臟的任一腔室,其中以左心房(約87%)最常見。
細小腫瘤隨著動脈的運輸,因著血管堵塞才會停止漂移。在另一方面,聯結於心臟的腫瘤,會造成胸悶、喘與頭暈的症狀;還有些非典型症狀如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等。隨著腫瘤在心臟內的移動與碰撞,有特殊的心雜音。
影像學檢查可透過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震等,一經診斷後,建議立即手術切除治療。目前這名患者術後的恢復情形甚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