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日治時代,大正年間就開始有所謂Taxi(タクシ搭苦死),迄今超過100年以上。其實日治時代口頭叫Taxi(夕クシ),他們用漢字寫是「貸切」(かしきり)。台灣人年紀大的不會唸タクシ,都是稱它為貸切仔(tai5 tshiat-a)。
照理講,Taxi是依照里程計價,但日治時代沒有計程表,都是包車制,什麼地點要價多少錢,政府有統一規定,所以他們都用漢字寫「貸切」。所以講貸切才是正確,為何日治時代大家都叫タクシ?我也不清楚。
那時候的車行都是在街上定點,設車行可能開銷較貴,所以戰後有人買個人車靠行營業,大約在民國40年代才開放個人車(不須靠行)。
古早的車行都是包車制,車資很貴,除非有重大事情,例如:結婚、重病、急事、貴賓…. 等才會叫車,否則都是使用人力車較便宜。人力車是二個高輪用人拖的慢跑(現在日本觀光景點還有)。
人力車用人拖可能較吃力,終戰後台北街頭首先出現三輪車,幾年後遍佈全台灣。三輪車有帆布罩可以遮雨,是三輪的腳踏車,一樣用人力踏的,也很累人。
民國4-50年代,隨軍隊來的中國人逐漸退伍,他們一退伍就是失業(那時尚無退休金),他們第一選擇就是成本低的拉三輪車,那時台北街頭的三輪車伕中國人可能比台灣人多。
民國5-60年代,台北是首都,外賓多,街頭都是三輪車影響觀瞻,政府就輔導三輪車改汽車(有補助,搶銀行祖師李師科即是),可是顏色沒統一規定,搭客不方便,到民國80年才統一改為黃色,俗稱小黃,一般私人轎車就不准使用黃色車。當年三輪車改為汽車時,常發生搶客人刑案,民國90年代政府才規定計程車必須使用4門車,不得使用2門車,也不得鎖門。
剛有計程車時,私人轎車還不普及,一般人不太懂路程,所以計程車常會繞遠路多賺車資,常與客人鬧糾紛。
【想啥就講啥】計程車
版主: 版主021
-
- 註冊會員
- 文章: 36
-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26, 2018 12:58 am
- 來自: 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