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風俗都是隨著社會潮流改變而改變,尤其終戰後的台灣,社會變動日新月異,當然台灣人的風俗習慣也不停的在改變。
在各種婚喪喜慶的習俗中,台灣人的喪俗改變最大。記憶中,1970年代之前,台灣死人都是土葬,除非日治時代因傳染病死亡,政府就強迫非火葬不可,否則一般疾病死亡者,都是土葬。
那麼1970年代後,台灣人何以逐漸改為火葬,原因是社會工商化之後,時間就是金錢,火葬比較省時,加上地價飛漲,再也沒有人願意捐公共墓地,目前大約有9成是火葬。
早期如有親友長輩故逝,都會親自去喪家覓喪(bai5 song),以安慰遺屬。並且帶去薦盒及銀紙向死者祭拜。薦盒即是簡單糕點及香、燭,如果男人去的,點二柱香祭拜,如果女人去的除了用二柱香祭拜外,要在死者靈前哭泣一下,再把帶去的銀紙(大銀、庫銀)燒給死者。
覓喪除了向死者致祭,也要和遺屬坐聊一下,表示安慰致意。還沒有日本人傳進來的告別式之前,親友故逝只有覓喪致祭而已,至親才須要在出殯日前往參加家祭儀式。
喪家於滿七(煞飯)後,已脫去粗孝(tshoo ha3)改為幼孝(iu2 ha3),喪孝度較輕,比較可以訪友,就以毛巾(早期用糕點)一家一家去送給來覓喪的親友,稱為「答紙」(tap4 tsua2),就是答謝你贈送銀紙之意,「帶粗孝」(49天)期間是不可以到親友家走動或致謝。
大約在1970年代台灣進入工商社會後,大家時間寶貴,喪禮也大大改變,之前覓喪用薦盒、銀紙親自致祭,現在改用現金(白包)託人帶去或用郵寄就可以了。
過去,滿七煞飯後,孝度較輕了,遺屬要親自用糕點向覓喪親友答紙,現在的喪禮一手收白包一手給毛巾,「銀貨兩訖」實在太不禮貌了,因為「帶粗孝」期間送人家東西是不禮貌的。
【想啥就講啥】覓喪與答紙
版主: 版主021
-
- V4
- 文章: 4281
- 註冊時間: 週日 8月 27, 2006 10:30 pm
Re: 【想啥就講啥】覓喪與答紙
謝謝老仙!
To cure,occasionally
To relieve,often
To comfort,always
-------------------------------------
La Dolce Far Niente,Carpe diem!
To relieve,often
To comfort,always
-------------------------------------
La Dolce Far Niente,Carpe di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