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的分類械鬥頻繁,有;閩客拚、漳泉拚、縣縣拚、字姓拚、軒轅拚…. 等,所以早期的台灣,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俗語,其中艋舺的頂下郊拼是台灣史上最有名的械鬥。
頂下郊拼就是頂郊的惠安、晉江、南安三縣拼下郊的同安一縣,那是在咸豐3年(1853)的事,其死傷之慘烈難以形容。
古早的帆船可以溯淡水河至三峽,中途形成艋舺都市,其熱鬧之現象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台諺,換句話說,艋舺就是台灣第三大都會。
通常有碼頭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衝突,頂下郊拼就是互搶利益而引起,最後同安人拼輸,被三郊人趕到大稻埕(今延平北路、迪化街一帶),當年大稻埕無碼頭,還是很落後,尚未開發的地方。
原來艋舺就有晉江人的觀世音菩薩的龍山寺,是艋胛人共同信仰圈,由於頂下郊互相利益衝突,龍山寺不讓同安人膜拜,同安人不服氣,他們後來奉祀自己家鄉神,就是霞海城隍。
艋舺有龍山寺和霞海城隍兩個不同信仰圈,當然就發生矛盾,後來霞海城隍就跟著同安人遷移到大稻埕。
同安人被趕到大稻埕卻因禍得福,淡水河漸淤積,船僅能到大稻埕,使他們商業更繁榮,有錢把戲就多,他們每年5月13日舉辦盛大「迎城隍」,目的當然是向頂郊人示威。
後來,大稻埕的發展與熱鬧勝過艋舺,大稻埕人認為是霞海城隍的保庇,所以每年的迎城隍迎神賽會和遊行一年盛過一年,雖然經過日治及老K威權統治,迎城隍盛況並未衰微,每年迎城隍日,萬頭竄動,熱鬧空前。
大稻埕快速繁榮,不但成為台灣茶葉及樟腦的貿易中心,許多外國商人設立貿易商行,儼然成為國際都市,大稻埕人認為是霞海城隍的保佑,從此迎城隍的盛況一百多年來歷久不衰。
圖1:台北霞海城隍廟
圖2、3:迎城隍盛況(見林瑤棋FB)
【想啥就講啥】大稻埕迎城隍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