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來是南島語族人住的地方,他們千百年來,一直保持原始社會,直到17世紀初,有了閩粵唐山人來了之後,他們才開始漢化,只是初期,唐山人來的不多,他們漢化速度是緩慢的。
直到18世紀中葉之後的乾嘉年間,唐山人大量移民台灣,這些南島語族人才快速漢化,經過約100年的漢化過程,台灣人漸漸變成台灣漢人,雖然到日治時代末期,仍然有少數人不願漢化者,他們還保有南島語族身分,二戰後國民黨接收台灣,才強制他們放棄南島語族身分。
老仙ㄟ讀國小時,班上有二人不願放棄南島語族身分同學,他們仍然說自己是番,他們跟我們講話都是說:「阮番……」,他們不以番為恥,他們家長也不是什麼特殊的身分,只是一般農民,也不會講番語。
很多南島語族文化,一樣保持到最近,有些文化不但不被漢化,甚至有些唐山人被番化,現在讓我介紹唐山人被他們番化的火耕稻作。
我小時候,我家有水田和旱田,有水可以灌溉的叫水田,日本人來了之後,教我們一行一行插秧,就是現在這種進步的稻田。
我們家的旱田也是種稻,那種種稻方法叫做「早仔」(tsa-a ㄗㄚ-ㄚ,沒文字的番語),也就是火耕方法。
旱田冬天長滿了雜草,春耕時,先用火把它燒掉,燒灰當肥料用,然後把稻種(谷)撒在燒過的地上,它就會發芽長稻出來,如果有下雨就長得快,我阿嬤說,這種稻田叫看天田(khuann3 thinn tshan5),一年一作。
稻子長到一定時間,就會出稻穗(多久時間忘記了),出穗後一定時間熟黃了,就用剪刀一穗一穗剪下來(非一行一行,不能用鐮刀割)。稻穗剪下來後曬乾,然後用摃槌把稻谷打下,就可以收藏起來。
我懂事後,稻谷送到碾米廠鉸粟變成米。可是之前,要用土礱和舂臼(tsing khu7)把它舂成白米。
圖1、2﹕火耕旱田(見林瑤棋FB)
【想啥就講啥】早仔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