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民國50年代經濟起飛後,非原住民區缺乏勞動人口,所以原住民紛紛到臺灣各地工作,這些原住民俗稱「都會區原住民」。都會區原住民在漢人區工作,不管時間有多久,仍然保有原住民身分,而且子孫的原住民身分也永遠世襲下去。
由於原住民平均學歷較低,體能較壯,許多勞力工作的行業都可見到他們的身影,例如;卡車司機、搬運工人、建築工人、遠洋捕漁…. 等等。
原住民來到漢人區討生活,可以說甘苦參半。他們在漢人區的收入比原部落多,對家庭經濟不無幫助,加上子女在漢人區求學競爭力較強,子女的前途肯定比原部落的小孩好,他們就認為辛苦也是值得。
事實上,他們第一代的都會區原住民生活壓力很大,而且有適應不良現象,因此他們犯罪率可能會較高。
玆列舉都會區原住民適應不良現象如下;
1,語言不通:他們語言和漢人不同,與漢人無法打成一片,永遠覺得自己有「異族」的感覺,所以他們的知友都是原住民,與漢人不易成為摯友。
2,自卑感:在臺灣總人口比中,他們只是極少數,所以往往自己比喻為「暗暗族」,生活空間變為狹窄。
3, 母語與傳統文化迷失;主要原因是沒有機會使用,尤其他們第二代連學習機會都沒有,更遑論使用。他們雖然感嘆母語與文化的流失,但也無可奈何。
4, 寂寞孤獨;因自己有自卑感及被排斥感,而產生寂寞和孤獨的感受,造成左右鄰居或樓上樓下互不認識,更談不上互助合作、相互照顧。
5, 生存競爭較差;他們平均學歷較低,高等教育較少,所以白領階級遠低於漢人,甚至同樣學歷,也不易和漢人平起平坐。
總之,目前有高比例原住民到漢人區工作,可預見的未來,原住民部落將逐漸鬆散,都會區原住民將融入漢人社會,只能用身分來區別。
【想啥就講啥】都會區原住民
版主: 版主021
Re: 【想啥就講啥】都會區原住民
以前從父姓的年代覺得原民加分尚合理,現在可自由從父或母姓,一堆為了取巧加分而改母姓,這個政策就為多數人詬病了!不過不可能改的啦!空空空 寫:原住民通常處於經濟弱勢
連帶的子女教育也處於不利的位置
給予適當的加分
倒不失為一個翻轉的機會
教育會促進階級流通
才有機會從社會底層爬上來
Re: 【想啥就講啥】都會區原住民
確實有因為考試或是福利部分保留原住民資格的!但也是為了小孩!無可厚非!不然目前光是看完108學校的各科系要求後,我想每個小孩真的是要像馬戲團一樣每一種功夫都練上一練。否則到時候考完成績要去甄試再回來找上傳的資料時真的會哭...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Re: 【想啥就講啥】都會區原住民
好像有看過台灣人50%有平埔族基因
假如平埔族享有原住民一樣的福利
那為了平等
應該每個人都驗一下DNA
那50%的人就回歸原住民身份 (水草舞)
假如平埔族享有原住民一樣的福利
那為了平等
應該每個人都驗一下DNA
那50%的人就回歸原住民身份 (水草舞)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