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搞不清楚平地原住民和平埔族的區別,也很多人誤以為平地原住民就是平埔族,那是錯誤的。
平地原住民就是政府所認可的16族原住民,他們在民國35年登記戶籍時,是住在上集所列的25個鄉鎮,就是平地原住民,這25個鄉鎮中也住有更多的漢人,漢人永遠是漢人。
平埔族俗稱熟番。早在閩粵人於17世紀初移民來臺灣墾殖前,便已分布在臺灣西部沿海平原。在荷蘭、西班牙統治時期稱為「土著」,清領時期稱為化番或熟番,因為他們長期與較文明的外族人接觸,他們文化水平較高,又住在到處都是草原的平地,後來稱他們為平埔族。
清雍正年間,《臺海使槎錄》就已有平埔的記載。20世紀初,日本專家用語言、風俗習慣的差異,將平埔族群分為12族;即噶瑪蘭(Kavalan)、巴賽(Basay)、凱達格蘭(Ketagalan)、龜崙(Kulo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ih)、巴布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壠族(Taivoan)。
17世紀末期以來,隨著閩粵人的大量移民,漢番雜居後,較高文化水平的漢文化,同化了較低文化水平的平埔族,融合成以漢文化為中心的台灣新興漢文化。
儘管平埔族一再抵制漢化,直到日治時代,仍有不願意被漢化的平埔族人,日治的戶籍把他們登記為「熟」,但二戰後,老K政府把「熟」取消,所以今天的台灣人已分不出誰是漢誰是番?所以混血以後,台灣人都是漢人,也都是平埔族人。
民國50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帶來勞力人口不足,原住民就成為勞力的重要來源。山地原住或平地原住民,紛紛到台灣各地方工作,據非正式統計資料,約有五分之二的原住民離開原部落,到台經各地工作,但他們仍然保有原住民身分,我們就稱他們為都會區原住民。
【想啥就講啥】平地原住民不是平埔族
版主: 版主021
Re: 【想啥就講啥】平地原住民不是平埔族
平埔族和漢人 只能由回推祖先的姓氏分辨?
https://youtu.be/rVNbkeZbwHw
人生苦短 要督趁早 我督故我在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
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真愛 無私 善良 寬恕 信心 希望
善待身邊的人 找到生命的意義
用積極樂觀又充滿正能量的心態
活在當下 開心面對未來的每一刻
瑞莎的瑞星韻律體操協會 https://risingstar-rg.tw/
歡迎大家捐款支持 (眼汪汪) (眼汪汪)
人生苦短 要督趁早 我督故我在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
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真愛 無私 善良 寬恕 信心 希望
善待身邊的人 找到生命的意義
用積極樂觀又充滿正能量的心態
活在當下 開心面對未來的每一刻
瑞莎的瑞星韻律體操協會 https://risingstar-rg.tw/
歡迎大家捐款支持 (眼汪汪) (眼汪汪)
Re: 【想啥就講啥】平地原住民不是平埔族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611170 ... 609&id=658
平埔族: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先是延續清代官府及民間慣習,稱原住民為「蕃人」或「生蕃」、「熟蕃」,並以此作為戶口調查、戶口制度中登錄身分的根據。大正12年(1923年),東宮太子(即日後的昭和天皇)訪臺,在觀賞總督府安排的各種原住民節目後,認為「蕃人」一稱有歧視之意,建議改為「高砂族」。昭和10年(1935年)第四次「國勢調查」時,「熟蕃」改名「平埔族」、「生蕃」稱為「高砂族」,大部分公文書或學術論著也開始跟進使用。
平埔族: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先是延續清代官府及民間慣習,稱原住民為「蕃人」或「生蕃」、「熟蕃」,並以此作為戶口調查、戶口制度中登錄身分的根據。大正12年(1923年),東宮太子(即日後的昭和天皇)訪臺,在觀賞總督府安排的各種原住民節目後,認為「蕃人」一稱有歧視之意,建議改為「高砂族」。昭和10年(1935年)第四次「國勢調查」時,「熟蕃」改名「平埔族」、「生蕃」稱為「高砂族」,大部分公文書或學術論著也開始跟進使用。
Re: 【想啥就講啥】平地原住民不是平埔族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6/07/29/p ... cognition/sucker 寫:平埔族和漢人 只能由回推祖先的姓氏分辨?
平埔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定應先以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熟」註記為依據。日本人統治臺灣 50 年間,曾針對臺灣人民進行族群普查,對於高砂族及平埔族分別採取「生」(即「生蕃」)和「熟」(即「熟蕃」)登記,今日官方所承認 16 族原住民族之中的山地原住民部分,均按照「生」的註記而來;因此「熟」註記也是目前平埔原住民族身分較有說服力之依據。
# 多數臺灣原住民族無姓氏概念,許多原住民族人(不限平埔原住民族)曾被賜姓「潘」。
# 原民會所制定的三大正名方案如下:
甲、讓平埔族群族人登記直接納入現行制度的「平地原住民」之中,而需刪除《原住民身分法》第二條第二款「登記平地山胞」之要件。
乙、在「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之外,再新增「平埔原住民」,需增列《原住民身分法》第二條第三款「平埔原住民」身分別,並額外制定《平埔原住民身分認定條例》及《平埔原住民發展條例》。
丙、創設「平埔族群的身分認定」,行政法制上區別於原住民族,並另行制定《平埔族群認定條例》及《平埔族群發展條例》。
絕大部分族人及專家學者均強烈反對丙案,因丙案的執行將在原住民族委員會之外,比照客家委員會另行增設平埔族群委員會,是實質否定平埔原住民族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事實。在場學者均表示,荷蘭人等最初殖民者來台,首當其衝的便是平埔原住民族,「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平埔就是原住民族!」
曾任原民會平埔族群事務推動小組副召集人暨吉貝耍部落族人 Alak Akatuang(漢名:段洪坤,西拉雅族)亦透過代表人對丙案表達強烈反對。Alak 認為乙案是底限,「但也應該要有落日條款,在平埔族群文化語言復振一定程度後,從平埔原住民轉為平地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