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風俗習慣傳自中國,也就是沒有時間觀念,生活都過得馬馬虎虎,表達時間都是籠籠統統,例如:透早、半埔、卜罩、卜晚仔、晚頭仔、半暝…. 等,每表達時間可以相差幾個小時。
比較進步的人,用時辰來表達,以子、丑、寅、卯…. 等,更講究的人還有分時頭、時中、時尾,不過不管如何表示法,還是有或多或少的差距,一來中國傳統已經習慣馬馬虎虎,二來很少有人買時鐘,所以沒有嚴格的時間觀念。
日治之後,因為他們是先進國家,籠統來表示時間是不可以,要求臺灣人守時就要長時間教育。當年,如何讓臺灣人有守時觀念,就是鼓勵臺灣人買時鐘,大家看時鐘,每天工作按時鐘進行,新娘嫁粧時鐘不可少。
畢竟,日本統治臺灣時間不長,教臺灣人守時必須長時間的訓練,直到日治末期的戰爭時代,日本人仍不忘教臺灣人的守時習慣,每天中午12點,廣播電台報導時間,要求民眾對時。
每天也有體操時間,由廣播電台廣播,目的要求民眾身體健康又可守時。記憶中,暑假、寒假的早晨5點整,準時播出體操時間,我們學生4點多就要到學校,5點整開始體操廣播,我們就按照廣播電台口令體操,一方面可以使身體健康,一方面可以訓練守時。
到日治末期,臺灣人已被訓練得大家都有守時觀念,所以臺語詞彙遲到叫做「慢分」(ban7 hun),不像戰後中國話遲到叫做「晚點」,「分」和「點」是差很多的。
日治時代的火車都很準時,如果不準時也只是差幾分鐘而已,但戰後我坐火車通學,火車遲到往往是晚「小時」的,晚點小時的,會帶來許多不方便。現在臺灣已進入現代化,火車準時度應該改善很多。
【老仙ㄟ講世間事】聊些日治末期的事(八)守時
版主: 版主021
Re: 【老仙ㄟ講世間事】聊些日治末期的事(八)守時
放寒暑假是5點那一場體操。mowball 寫:暑假、寒假的早晨5點整,準時播出體操時間,我們學生4點多就要到學校,5點整開始體操廣播
放假也要這麼早去學校 (怕怕)
平常上課時候是早上7點朝會那一場體操。
體操都是聽廣播,不是學校老師指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