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人,對不好買賣的客戶,俗稱漚客(au2 khe4),報紙常用國語發音的奧客(o2 khe4),這些詞彙都是新臺語,也就是威權時代嚴禁講母語,解嚴後大家可以自由使用母語後的新臺語,其實我小時候,是叫「三等客」。
臺語的三等客是否從日治時代,火車的「三等車」而來的?不得而知。日治時代,火車列車的車廂旁邊劃有紅線的叫一等車,劃藍線的叫二等車,劃白線的叫三等車。所謂幾等車是車廂內裝璜不同,與速度沒有關係。速度也分三種;普通車(フツウ)、急行車(キュコウ)、特急車(トクキュ)。
不同速度的火車都各有分一、二、三等,我讀中學就是乘普通列車通學,普通列車也分等,因為古早人比較節儉,一等、二等車廂很少人坐,而三等車都會客滿。我們幾個九怪的學生,常偷偷去坐一、二等車,寬軟沙發坐椅,坐起來真舒服,可是車長常會巡邏,我們看到車長來,就趕快跑,所以常與車長捉迷藏。
火車列車分等大約民國40年前後就取消了,但多了一種ㄌㄨㄥˋ ㄎㄨㄥˋ車廂,我們就稱它為四等車。40年之後,一百多萬外省人避難來臺,火車班班客滿,鐵路局就把日治時代載運馬匹的車廂,用來載客,車廂外寫「代用客車」四個字,那種車沒有車門,人又擠滿滿,很危險。
以上介紹了火車有三等車,臺語也把不好買賣的客人叫三等客。過去的人買賣怕被佔便宜,家家戶戶都準備有一支「秤仔」(tshin7-a),買東西回家之後,再用自家的「秤仔」秤一次,分兩不夠,馬上回去向店家索補。如果是豬肉買三斤卻少一兩,就回頭向店家求補足,有的買便宜青菜差一、二兩也回去索補,這種客人,舊臺語叫做三等客。
(註:現在頭等或冠軍臺語還稱為一等(yit4 too2)。
【老仙ㄟ講世間事】三等客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