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昨)
最有名的是,難民佔據臺北市區的鐵路兩側空地,各自搭建克難房子,也就是隨便用雜材搭蓋房子,可以住人又可以做小生意,從北門口一直往南搭有一、二公里長,這是當年最有名的中華路。
當年,中華民國還是聯合國會員國,臺北是首都,常有外賓來訪,中華路太雜亂,有礙觀瞻,政府只好免費把他們克難房換成洋樓,算是賺到了。
公墓上也被難民搭建克難房,其中有一位日本總督墳墓上被佔蓋房,拉撒都在墳墓上面,總督後代很不捨,用高價買這棟違建,再拆除房子,把骨骸挖回日本,這家難民也算賺到了。
第二階段:近二百萬人突然擠到臺灣這小島上,其雜亂糾紛令人難以想像,大約民國40年代後半,才由蔣宋美齡為首,向各界募款蓋房給他們住,現在到處有所謂「眷村」,例如:貿易三村、九龍一村、臺銀五村….. ,都是當年為了收容這些難民而蓋的,蓋了很多新村,當年臺灣還在貧窮年代,沒有大公司行號支援,連學生也要人人捐款。
這些眷村雖然簡陋,但總是比到處流浪好很多,何況政府又把米、油、鹽、煤….等配送到家,政府也好管理,社會也比較不會紊亂。但是他們與社會有無形的隔離感,造成70年後的今天,仍然還有眷村人與一般社會人格格不入。
這些難民已逐漸凋零殆盡,第二代第三代…. 已不再是難民,他們都已融入臺灣社會成為在地人,眷村已漸漸消失,尤其李登輝上台後,把在臺灣出生的子女不再被冠籍貫,均稱臺灣籍,200萬難民已慢慢的成為歷史痕跡,眷村僅能給大家留下回憶(南部某市新當選市長還強調自己是眷村長大)。
【老仙ㄟ雜談】二百萬人要住哪裡?(二)
版主: 版主021
- polo
- 部長級
- 文章: 6670
- 註冊時間: 週一 9月 25, 2006 11:42 am
- 來自: Si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