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剛結束,臺灣所有工廠幾乎成為廢墟,工業產品全停頓,民生必須品的布料買不到,所以戰後大家穿的衣服一補再補,直到戰後初期,小孩才會有穿「中美合作」褲子的故事。當年美援會送來麵粉,大家就利用麵粉袋給小孩子做褲子,大家就開玩笑說,這小孩是中美合作的。
戰後,布料是稀罕物,一些聰明的人就買幾台土產織布機,用土法鍊鋼方式生產粗製濫造的布料,也有人賺了很多錢。織這種布的工廠大多集中在彰化縣和美鎮,後來只要看到粗製濫造的布料,我們就稱它為和美織仔(ho5 bi2 tsit4 a)。
織布的老闆只有織布機,再買來綿花,分放到鄉下家庭去給人家紡紗代工,在民間家庭紡紗都是簡易的紡紗台,六七歲的小孩就會紡,因為沒有嚴格品管,所以紡出來的紗有粗有細,參差不齊。紡紗代工是算重量的,代工的人為了趕賺錢就要趕速度,所以趕出來的紗就粗細不一,這種紗織出來的布當然很醜,醜也沒關係,還是大家搶購,那時候布料實在太缺乏了。
民國40年代中期後,臺灣在農復會、美援會的協助下,工商業逐漸復興,紡織廠也恢復了,漂亮的布料也有了,和美織仔的布料當然被淘汰了,他們就改織毛巾,到了60年代,這種毛巾也絕跡了。
和美織仔雖然已經絕跡半個世紀了,但是這個名詞迄今還存在,現在的人只要看到不好的布料,還會說:「這是和美織仔」。
【老仙ㄟ雜談】和美織仔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