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民國50年代以前是農業社會,大多數的人比現在貧窮,而且小孩生得多,不在乎小孩病死,不像現在的人少子化,子女就是寶貝。那時候的人小孩有了「頭燒耳熱」(thau5 sio NhiN7 jua7)(ㄊㄠˇ ㄒㄧㄡ ㄏㄧn ㄌㄨㄚˇ),能拖盡量拖,拖到不行了才會帶去給醫師看。
所謂「頭燒耳熱」就是小病,小病的意思是看起來不嚴重(是家長看),例如:發燒、拉肚、咳嗽、生粒仔、臭頭、流耳膏、流鼻血…. 等等,早期的人都不知道許多小病都是大病的前奏,所以日治初期,5歲以下死亡率,佔全部死亡人口的52%。
臺語所稱的「頭燒耳熱」大多數指6-7歲以下的小孩,罹患小病不斷,所以才會有「大病不犯,小病不斷」的說法。其實也有大人也會常罹患「頭燒耳熱」,只是大人比較少見而已。
或許是過去的人比較貧窮,小孩「頭燒耳熱」時,就先到野外挽青草仔煎給他吃,服用青草仔還沒有好,就會去問神,乩童就指點他如何祭煞,也會指派中藥給他吃,還不好就帶小孩去看中醫師(因當年看中醫比看西醫便宜),還不好才去給西醫師看,這個時候小孩已奄奄一息,古早小孩的高死亡率就是這樣來的。
小孩不斷的罹患「頭燒耳熱」,幾個月甚至幾年,小孩因有病再加上食慾不振,他就會慢慢瘦下去,連聲音也微弱,這種營養不良現象,臺語叫「慢脾」(ban7 pii5)。慢脾囡仔最典型的外形就是;胸崁仔像樓梯、腹肚像水櫃、腳手像草螟腿(蝗蟲腿)…. ,這些慢脾症狀就成為兒童當兒歌來唱。
慢脾囡仔久而久之,連眼窩、臉頰都凹下去,眼睛大大的,頸部瘦小無力,看起來像猴子,所以慢脾囡仔也稱為「著猴」(tio7 kau5)(ㄉㄧㄡ ㄍㄠˇ)。
「著猴」也就是常罹患「頭燒耳熱」的末期,除了醫藥外,另有一民俗療法,就是把他放在蒸籠裡蒸,因為猴子怕蒸。把小孩放在蒸籠內蒸只是象徵性的蒸幾秒鐘而已。記得我開業沒多久,我們這地方就有一個著猴囡仔被蒸了3-4分鐘,打開蒸籠一看,小孩已被蒸熟了,後來家長被送法辦。
【追蹤臺語】頭燒耳熱 1050901
版主: 版主021
-
- V4
- 文章: 4613
-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22, 2008 11:52 pm
- 來自: 曾咖
-
- V4
- 文章: 4281
- 註冊時間: 週日 8月 27, 2006 10:30 pm
Re: 【追蹤臺語】頭燒耳熱 1050901
謝謝老仙分享...
To cure,occasionally
To relieve,often
To comfort,always
-------------------------------------
La Dolce Far Niente,Carpe diem!
To relieve,often
To comfort,always
-------------------------------------
La Dolce Far Niente,Carpe di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