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購物文化是最喜歡討價還價,所以臺語有一句俚語:「唐山客,對半說」。「對半說tui3 puaN3 seh2」意思就是出價時,從一半價格開始還價,還到不能再還才買。有時候為了幾塊錢,討價還價所浪費的時間和精力就不只那幾塊錢。
臺灣被日本統治50年,講價的文化已有相當改善,但是戰後日本人回去了,講價文化又原形畢露。尤其民國38-9年,中國人大量逃難來臺,因為這200萬難民所佔全臺灣人口比例太高,造成講價文化不只原形畢露,而且變本加厲,有時候對半說再對半說。
討價還價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但是在那農業社會時代,不會在乎時間和精力,反正時間精力多的是。一直到民國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之後,大家就會知道時間和精力就是金錢,捨不得隨便浪費掉,那時候就由政府和商界推行不二價運動。
剛開始推行不二價運動,賣家買家互相信任度不夠,要改善長久以來的弊病談何容易?起先商家的接受度參差不齊,有的店面寫不二價,還是可以還價,所以那時候的商家往往掛出了「真不二價」、「真真不二價」、「實在不二價」、「確實不二價」、「保證不二價」…等等噱頭招攬客人,到民國7-80年代之後,大家都有錢了,也知道時間就是金錢,慢慢的真的就沒有人在還價了。
民國80年代初期,大量臺灣人到中國旅遊,那個時候臺灣人有錢,中國人很窮,他們就想對臺灣人大敲竹桿,商人賣東西對臺灣人都很貴,臺灣人就大殺價(殺價>還價),不是從「對半說」還起,往往從1折開始還價,多數2-3折就可以買到,許多臺灣人說,殺價殺成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是他並不知道殺到2-3折,還是被人家撈了一大筆。
馬英九上臺後,兩岸角色對換,中國人大量來臺旅遊,他們現在有錢,臺灣商人就以牙還牙,一斤茶葉開價八千、一萬,他們也一樣大殺一番,最後一千二千就成交。好在這個風氣沒有影響到國內的人,我們自己人仍然購物很少在殺價,真是好加在。
【追蹤臺語】對半說 1050611
版主: 版主021
-
- V4
- 文章: 4281
- 註冊時間: 週日 8月 27, 2006 10:30 pm
Re: 【追蹤臺語】對半說 1050611
To cure,occasionally
To relieve,often
To comfort,always
-------------------------------------
La Dolce Far Niente,Carpe diem!
To relieve,often
To comfort,always
-------------------------------------
La Dolce Far Niente,Carpe di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