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行賣布、五金行賣五金、榨油行在榨油,難到銀行在賣銀嗎?當然不是的。為何銀行英語翻譯成Bank?為何不譯成Silver shop?原來漢字的「銀gin」就是錢。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即是「銀本位」,以銀做為社會流通貨幣,故中國計算貨幣是「兩銀」。不像美國是金本位,以黃金儲備量發行美元,故美元叫美金。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最富有國家之一,直到十九世紀西方列強侵略中國之後,中國才走向沒落貧窮。之所以走向貧窮是列強侵略中國,中國屢戰屢敗,敗戰就賠款了事。
中國自唐朝以來即以「銀」做為通用貨幣,千年來中國之富有幾乎可以領導全世界金融,所以早期的中國貨幣「銀兩」即等於現在的美元一樣的強勢。清末每次打敗戰都以賠銀多少兩銀為談判條件。例如清日戰爭戰敗,訂立馬關條約,其中光是中國賠款日本就賠了3萬萬兩銀。
那麼一兩銀等於多少價值?至19世紀中期紀載,一兩銀等於188.8公斤大米,目前1公斤大米約60元新臺幣,清朝賠3萬萬兩銀有多價值,如不用電子計算機算,要計算這些錢必須要浪費不少工夫。我指出的這個價值是19世紀價值,更早期更值錢。
一千多年來,中國人講到錢都離不開銀,臺灣人因受中國文化影響,講到錢也一樣講到銀,直到21世紀的今天,仍然沒有改變。例如:1元叫做一箍銀(tsit7 kho gin5)、100元叫1百ㄝ銀(tsit7 pa4 e gin)、鈔票叫銀票(gin5 phio3)、硬幣叫銀角仔(gin5 kak-a)、經營貨幣進出叫銀行(gin5 hang5)、袁大頭叫銀圓(gin5 guan5),法院判決罰款也叫銀元(gin5 guan5)。連給死人用的假錢也叫大銀(tua7 gin5)或庫銀(kho3 gin5),給神明用的假錢叫銀紙金(gin5 tsua2 kim)。
總之,現在市場上金比銀約貴了五、六十倍,但是我們臺灣人講到錢,還是說「銀」,可見臺語對銀的喜好已經根深蒂固。
【追蹤臺語】銀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