泔(am2)就是沒有飯粒的米湯,糜(moe5)就是稀飯。「泔+糜」就是很稀的稀飯,俗稱泔糜(am2 moe5),也有人加一個「仔」叫做泔糜仔。臺灣在民國四十年代中期才從日本進口貴參參「電鍋」,從此開始有人用電鍋煮飯。到民國五十年代初期,大同公司開始大量製造電鍋,便宜又耐用,從此臺灣人家家戶戶都是使用電鍋煮飯,用鼎(tiaN2)煮飯逐漸在臺灣消失。
現在讓我來說明沒有電鍋之前,用鼎(tiaN2)煮飯的情形;用鼎煮飯,現在的年輕人已很少見過,通常他們所見過的鼎是到餐廳吃飯,看到櫥師炒菜用帶柄的小鼎或是鋁鍋而已。
以前,每家都有灶,然後鼎放在灶上煮飯或炒菜。在鼎煮飯是米加大量水煮,米煮一定時間後就熟了(通常舀一點試吃),然後用飯篱ㄅㄥ ㄌㄟ(pnN7 le7)把熟飯捊一部分起來滴乾,倒在飯桶裡,這一桶叫乾飯,簡稱為飯。又另用匏杓舀撈剩下的飯粒和湯放在糜桶內,稍冷卻後就會剸泔(tnN3 am2)就變濃些,稱為糜。在鼎裡剩下沒有米粒的湯裝在另一桶,稱為泔。
從前的用鼎煮飯通常分成三桶;飯、糜、泔。家人吃飯吃糜自己決定,泔只是當菜湯用,或半埔時候當開水喝。
臺灣最貧窮的年代是昭和16年至民國40年(1941-1951),這十年的後段正是我成長年代,很會吃,但是家中沒有乾飯吃,都是吃糜。在成長時期,一頓可能要吃五、六碗糜,我常要求媽媽煮乾飯,媽媽就說:「愛吃飯去乎阿山ㄟ做囝好啦」(愛吃乾飯,去給外省人做孩子好了)。
當年農民收成的稻谷幾乎都交給公糧,自家存糧只夠吃糜,而交給公糧都分配給逃難來臺的一、二百萬軍民,他們沒有種田的人都吃乾飯,反而我們種田的人都吃糜,我常抱不平,爸爸常安慰我說:「我們是戰敗國,有糜吃沒有吃泔糜仔就不錯了」,爸爸是受日本教育,有日本武士精神,戰敗就要委曲求全。
附註:飯篱(pnN7le7)是用竹篾編成,三角尖底,竹篾間有洞,可以滴落泔湯,有一尺多的竹柄,把鼎內的熟飯捊起來,泔湯滴乾倒進飯桶內就是乾飯。
【追蹤臺語】泔糜 ㄚmˋ ㄇㄨㄟˇ
版主: 版主021
Re: 【追蹤臺語】泔糜 ㄚmˋ ㄇㄨㄟˇ
真的很辛苦,不過我記得以前奶奶家裡真的有一個燒柴火的灶可以煮飯,只是不知道要怎麼使用!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Re: 【追蹤臺語】泔糜 ㄚmˋ ㄇㄨㄟˇ
我家正好相反
是說"糜泔"而不是"泔糜"
可能是我家泔比糜多
小時候會跑廚房
問阿嬤今天吃甚麼
有時回答是"吃糜配泔啦"
(爽) (爽) (爽)
那時最愛吃番薯籤糜
長大才知道
那是米缸見底時吃的
(窮) (窮) (窮)
是說"糜泔"而不是"泔糜"
可能是我家泔比糜多
小時候會跑廚房
問阿嬤今天吃甚麼
有時回答是"吃糜配泔啦"
(爽) (爽) (爽)
那時最愛吃番薯籤糜
長大才知道
那是米缸見底時吃的
(窮) (窮) (窮)
把你打醒...都沒米下鍋了. 還想養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