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70歲以下的人,大概都聽不懂臺語的「日步jit8 po7」這個詞彙,原來日步就是「日息」。現在的人所聽到的是三年息、一年息、六個月息、三個月息,最低是月息。但是在二戰後,老K政府來接收臺灣後,除了接收官員貪官汙吏外,南京政府又要求把臺灣各種物資送赴大陸打內戰,造成臺灣島內通貨膨脹,臺幣超音速貶值。
那時候因為貨幣不穩定,有錢人借給人家錢連一個月也不敢借出,都是算幾天幾天借的,五天或十天,這樣超短期借貸都是算日息,臺語叫「日步」,而且前後日都算,例如借10天,實際的天數才9天而已,所以一年可能不只400天。
為什麼借貸要算日步?我舉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為什麼要算日的;我爸爸聽人家說,臺北的米比我們臺中貴三、四成,爸爸說這是賺錢的好機會,他就以一斗米12,000元買了六斗到臺北萬華去賣,一下火車馬上被搶購一空,一斗米賣15,500元,他很高興賺了2萬多元。過去,臺中到臺北坐火車要5-6個小時,所以只能在販仔間過夜,明天趕回臺中要再做下一攤生意,但是明天回來,臺中的米已漲到一斗16,500元,讓他心涼了一大半,做了一攤生意,錢雖多了起來,米欲少了下去,讓他灰心極了,從此就不做這種生意了。
通貨膨脹那麼嚴重,當然沒有人敢貸借給人家幾月或幾年。當年我有經手過的借貸(阿公叫我去收利息)是日步1.8元,也就是100元每天利息1.8元,換算成年息是657%,後來有否更高我不知道。現在銀行的存款年息是1.2%,那麼657%是多少倍,我一下子也算不出來。雖然年息657%,但是最後有錢借給人家的還是大吃虧。
到民國38年夏天,政府實施新臺幣制度,以4萬元臺幣兌換1元新臺幣,家裡有10,000,000元在借人家生利息的,兌換後只剩下250元新臺幣,有錢人從此一無所有,貧窮人也一樣一無所有,這是臺灣三百多年歷史中,人民最平等的時候。
【追蹤臺語】日步
版主: 版主021
-
- V1
- 文章: 1246
-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06, 2008 9:58 am
- 來自: Taiwan
Re: 【追蹤臺語】日步
王世慶先生臺大上課講述紀錄(二)2009年9月8日王世慶先生補充指出,在進行幣制改革之前,其實臺灣人的資產已經縮水了兩次。其一是光復後,約在民國35年左右,先禁用日治時期在臺灣通用的日本銀行券,多是一圓、五圓券,大家都放在銀行裡沒有拿出來。第二次是禁用「青仔欉」(鈔票上有椰子樹圖案),即舊臺幣百元大鈔,所以在四萬圓舊臺幣換新臺幣之前,原來持有鈔票價值都已經變薄。但臺灣幣制問題真正最嚴重的四萬元換壹元的時期,物價波動,利息常倍增,導致金錢投機熱。當時位於中央日報社旁邊臺北城內最大一家地下錢莊「七洋」,吸收熱錢,全世界的幣值都收,投資者往往一個月內可以賺到本金的一倍,如投資一萬元,下個月就可以回收兩萬元。後來連後車站都有人簡便設張桌子,作起地下錢莊「錢架仔」的生意,像有桃園農校、宜蘭農校畢業的兩個同學也做錢架仔生意,某日相遇,我被邀寄錢,但還不到一個月,同學的錢架仔就倒了,我也受到影響。
後來「七洋」(Chhit-iûⁿ,著名錢莊)全面倒閉,民間說「七洋八洋,溶(iûⁿ)了了」,錢莊倒掉的時候,老實的臺灣人就賣祖產來償還,有人就「走路」了。因為這時受中國金圓券波動影響,很多鈔票都沒人要,百姓很多人倒了,就此來說王雲五是個罪人。民國37年時,學校老師都拿著大布袋去裝月給,但量太大,無法計算。後來改變發行本票,面額一張可以達到10萬元。
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09/10/09 ... %EF%BC%89/
Re: 【追蹤臺語】日步
貨幣故事?...
讓筆者聯想到終戰不久,舊台北火車站前中正路(當時路名),有一棟新建的七洋大樓,一般民眾可以在那裡存錢、生利息。據稱早上去存的錢,到中午時刻就會增加,到下午、黃昏增加得更多。當時年輕不懂事,不但沒有去存錢生息,也不知何以生息那麼快。但是據稱有人蒐集他人的錢去存款,並賺取利息的差額,後來遭逢倒閉,不但賺不到利息,還要賠償他人寄託的母金。所以當時就流行一句「七洋八溶」(台語),「洋」與「溶」的台語是同音,意思是存在七洋大樓的錢,都溶化掉了。
...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234424
Re: 【追蹤臺語】日步
上午有一退休公務員來門診,也談到「日步」,他說「日步」就是一天步行多少步,他又說,紀政推行一天走一萬步叫「日步1萬」,我告訴他說「日步」就是100元一天的日息,他回答我說「沒有聽說過」,你說了我才知道。我再說:你已經67歲了,怎麼不知道?他搖了搖說,真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