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出現了高分落榜的「陳品詮現象」,有位大學教授投書說:「由陳品詮的例子可以看出,十二年國教原先設計的目標是對的,希望學生五育能均衡發展,不要只會讀書與考試,所以會考成績只占四分之一。」本人深不以為然。
何謂「只會」讀書與考試?那為什麼不說王建民或陳偉殷「只會」投球?阿基師跟寶春師傅,一個「只會」炒菜,一個「只會」做麵包?或者說,貝多芬什麼都不會,「只會」作曲跟彈琴?如果這些人可以,為什麼陳品詮不能「只會」讀書?甚至,我敢大膽斷言,如果當初王建民五育均衡發展,今天應該沒有「只會」投球的王建民!以上,所提及的人物,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菁英,正所謂的「行行出狀元」,所以我們的問題不在於孩子只會讀書,而是把精英狹隘地界定為只會讀書的人。
喜歡看美國大聯盟的人,對於人稱「穆帥」的麥克.穆西納(Michael Cole Mussina)必不陌生。他獲得七次金手套獎,七次賽揚獎提名。其實,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只花了三年半的時間取得了名校史丹佛大學經濟學的學位,被公認為最有書卷氣的投手。國人熟悉的林書豪,哈佛大學學歷,也是林來瘋時期的一個亮點。他們之所以更為突出,也是因為即使是注重五育均衡的美國,運動界的能手,兼具又會讀書特質的人,其實並不多。
如果,我們的社會並不介意王建民或者阿基師書讀得好不好,那麼,為什麼會考制度下的南一中,要介意陳品詮的體適能僅是差強人意?
所以囉,問題的癥結點在於南一中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一個李遠哲,還是一個王建民,甚至阿基師或者寶春師傅?如果,南一中能把阿基師教成李遠哲,我們當然是樂見其成,我們只是擔心十二年國教,將把「只會」讀書的李遠哲變不見了!
-------------------------------------------------------------------------------------------
什麼叫五育均衡發展?? (咦) (咦) (咦) (挖鼻孔)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也有自己不擅長的一面。國家對於教育應該加強每個人擅長的一面,並有空間資源讓每個人的長才得到發揮。國家的制度搞到學術型的學校收才藝型的人才這樣就有比較好?? (挖鼻孔) 一個讀書很棒,體育中等的學生就變成只會讀書與考試??這是什麼邏輯,難怪教改越改越爛,太多偏見存在!
「柯語錄」,柯文哲曾講過一個故事:動物王國要選大王,動物們覺得,奔跑、游泳和飛行,是動物最重要的三個技能;這就好像台大醫院要升等,要比教學、研究、服務,總分高的就可升等。
於是動物們就辦了比賽,比較奔跑、游泳和飛行三項的分數總合,最高的就能當國王。比賽前,呼聲最高的分別是獅子、鯨魚和老鷹。他說,「結果你們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大王嗎?是鴨子!」因為鴨子每項40分,總分120;獅子、鯨魚和老鷹,都只有單項100,其餘兩項0分,「所以啊,台大有很多的鴨子教授啊!」
教改20年 學者提出恢復能力分班
https://tw.news.yahoo.com/%E6%95%99%E6% ... 35330.html
民國83年推動的410教改,倡導廣設高中大學、制定教育基本法,至今已經滿20年,到底成效如何?總統府資政李家同說,教改最大迷思就是以為改變升學考試制度,教育就會改進,但事實上,卻造成大學生失業或是高薪低就,學者認為,恢復學科能力分班,因材施教,才是當前台灣教育唯一出路。
410教改至今20年,國教行動聯盟等民間教育團體,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座談,李家同說,教改最大迷思,就是以為「升學制度」改革,教育就會改進。
根據教育部統計,大學生在教改後,由2萬多人飆升到10萬人,近年更是維持在23萬人,大學畢業生人數佔同年齡全國總人數70%,使得「大學生滿街跑」,衍生問題不斷。
教改造成的影響,在20年後才呈現,12年國教上路在即,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大家都在等著看。(民視新聞 劉方慈 葉家君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