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當年我把他當病人醫 (劉金明)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Funghy
註冊會員
註冊會員
文章: 226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06, 2011 9:12 pm

如果 當年我把他當病人醫 (劉金明)

文章 Funghy »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 ... E%EF%BC%89
如果 當年我把他當病人醫 (劉金明)
2014年06月10日 更多專欄文章
我是一位行醫20餘年的精神科醫師,幾年前我的學長(一位優秀的麻醉科醫師)在辦公室內自殺身亡,我時常想到如果當時我不把他只當學長看待,而是把他當憂鬱症病人來認真治療,結果會不會不一樣?陶昌文醫師文章刊登後,讓我更覺得應該提出不同的觀點讓大眾進行討論及思辨。
首先,陶醫師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看到史哲維主播、白河吳先生與板橋彭女士的自殺新聞,卻在沒有親自接觸病人,去了解他們的病情及服用藥物的種類劑量等情形下,怎麼能武斷地分析其因果關係,並認定服用抗憂鬱藥物是導致他們自殺的主因呢?醫師是專門的職業,在推論攸關全民心理健康的議題時,更應秉持著嚴謹的科學態度才對。

影響身心便非健康
其次,我不認同陶醫師對「疾病」與「症狀」的解釋。「病」、「症」或「症候群」都是疾病名稱的一部分,例如糖尿病、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唐氏症、憂鬱症、思覺失調症或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等。偶發的失眠、正常情緒中出現的焦慮、憂鬱、憤怒及嫌惡等,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每個人都要面對與調適的,這些連「症狀」都稱不上。唯有當這些「現象」的「質」與「量」產生變化,且其程度達到影響個人的身心自覺狀態、家庭角色、社會職業功能發生障礙等,就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身體的、心理的及社會的達到完全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而已。」
舉例來說:失眠症就是睡眠的時間長短、睡眠結構(淺睡、深睡、動眼期)等的變化,且影響到個人日常生活、注意力集中度及工作效率等,而且必須持續一定的日數以上。所以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等都是情緒方面的「病」或「症」,病人的情緒變化在「質」與「量」方面都達到病態的程度了。

廣義行醫須符原則
第三,藥廠研發藥物,本來在改善人的健康狀態之外,就是利益的追逐。古今中外,人類努力的動力,建立各種事業,都是期望能獲得更多的財富,保障自身不虞匱乏及遠離病痛貧窮。藥廠也不例外,不能說藥廠獲利,就一定是充滿黑幕,或與醫師掛鉤。用一些負面事件來涵蓋全面的藥品生產、行銷及研究,以及醫師處方藥物給病人的動機,實在是醫界不能承受之重。
現在的台灣已經是醫療崩壞的懸崖邊,醫師社群面臨五大皆空、醫療糾紛、暴力威脅及出走到自費醫學美容、另類輔助醫學的領域去。這樣文章的論點,用專家的身分、專業醫學用詞,卻做出似是而非的論述,對沒有鑑別力或懶得思考的部分國人,將造成以訛傳訛、延誤就醫的不良後果,只會加速醫病關係的惡化及醫療體系的弱化,絕非國人之福,請國人慎思明辨。
最後,自殺研究中,對於以醫師為樣本的論文發表,發現麻醉科、精神科醫師自殺率高居前三名。原因有很多,其中自以為是專業醫師,自我治療,或是不肯求助(求助於人就是魯蛇),或許正是造就高自殺率的因素之一吧!醫師專業素養是要實踐醫學倫理的原則,必須思考治療病人時是否做到:不傷害(do no harm)、行善(beneficence)原則。對大眾發表醫學訊息,屬於廣義的行醫作為,要反省是否違反上述原則,要戒慎恐懼,醫學倫理不能只是淪落到拿學分交差了事的地步。(全文請見《蘋果日報》網路即時論壇)

醫師、澄清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任
肉咖
V4
V4
文章: 4076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27, 2006 4:24 pm
來自: 桃花島 桃花村13號

Re: 如果 當年我把他當病人醫 (劉金明)

文章 肉咖 »

(GOODJOB) (GOODJOB)
不打針 (微笑) 就是不打針 (微笑)
min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4419
註冊時間: 週六 10月 13, 2012 8:39 am
表達感謝: 39 次
擁有感謝: 18 次

Re: 如果 當年我把他當病人醫 (劉金明)

文章 min »

真棒。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