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說法
作者:石曜堂(台灣醫務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
近期政府大力推行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國際醫療健康園區之推動,卻見許多團體紛紛跳出,指責衛福部與醫院發展國際醫療,造成民眾就醫排擠、造成五大皆空、健保制度崩盤等問題,企圖阻止醫療產業向外發展。
台灣健康保險發展至今,醫院承攬健保業務量約佔各院之85~90%;然而,總額預算制度實施後,根據每年支付點數,醫院營收也隨之起伏。在無法確保能從這85~90%的服務量得到等比例之營收,醫院為了保障國人就醫之福利以及醫院經營之權責下,必須另謀他路,企圖於剩下的10~15%服務空間,創造更大價值,才開啟了政府推動國際醫療之路。
而在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各界需求下,政府始輔導業界,且為了避免醫院發展產業壓縮國人就醫權益,由衛福部擔下主責,持續監控各院醫療統計數據。據統計102年次國際觀光醫療產值達136億,然而以觀光醫療住院人次卻僅佔國人住院人次之0.27%,以此如何產生任何衝擊?更遑論僅有200床之國際醫療,如何致使健保制度崩盤?
過去於健保制度下,我國醫療產業能透過企業化之管理,能於資源有限下提出資源有效分配,現在,醫界企圖以國際醫療新型態之服務為醫療機構帶來更多營收,其營利之目的並非追求暴利,而是發展永續經營之概念,以實現其社會責任之企業。我們應檢視的是,該產業未背棄社會責任下,其透過更有效益之經營模式追求利益之程序正義,而非一眛阻止其發展。
於現今全球化之快速發展下,亞洲各國積極開發,新加坡、韓國、日本、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皆積極投入,韓國、日本、菲律賓更急起直追。醫師及醫療機構濟世救人、以人為本之核心本質不會因推動國際醫療而改變,但隨著世界趨勢潮流,經營方式、策略以及所提供之服務必須與時俱進,因為唯有醫療機構能永續經營,才是盡最大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