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 ... 8%EF%BC%89
2014年05月13日
目前,社會上普遍出現一股「負面思維」,容不得社會些許污染、道德瑕疵與些微改變,凡事抱持反對態度,從反核四、反國光石化、反博弈、反都更、反自由經濟示範區,對所有政策推動、產業發展一概說「不」。就心理學而言,說「不」,代表自己有別於一般民眾,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意識,但台灣市場小、商機不大,如不開放,不推動新興產業,不連結美國、東協、大陸市場,台灣將陷於投資稀落,就業機會少,薪資停滯的困境。
以國際醫療為例,不少反對者認為醫療服務業為公益事業,不應產業化、企業化,否則會排擠國人就醫的權利。其次,國內醫療已出現五大皆空現象,亦即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及急診科均出現人力不足,若再推動國際醫療,將造成醫事人力更進一步的短缺。再者,推動國際醫療,會使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形成階級化現象。
薪低人員紛轉醫美
上述觀點似是而非。首先,台灣醫療雖然是社會福利、公益事業,但全民健保面臨虧損,必須從國民的所得抽取附加保費來挹注健保赤字,如果無法推廣國際醫療,進行部分的企業化來彌補虧損,全民健保及部分醫院將陷入困境。因此,允許部分企業化的經營,使健保不致破產而得以永續經營,才足以照顧更多的民眾,維護醫療的核心價值。
其次,由於全民健保虧損,健保局被迫對醫院支出實施總量管制,致醫院設備投資、醫事人員薪水受到節制,加上醫療訴訟時有所聞,以及工時過長,紛紛求去或轉往醫療美容產業發展。透過國際醫療排除健保給付,一方面得以紓解部分的健保困境,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化後,可以提高部分醫事人員薪資。否則,全民健保虧損連連,薪水持續停滯,醫事人員若不移往醫美發展,也會外流新加坡、大陸等地,會進一步惡化五大皆空現象。當然,為避免國際醫療比例太高,政府已對國際醫療佔床率、醫事人員從事國際醫療時數的限制已做出相關的規範,降低對國人就醫的排擠效果。
至於在階級化的疑慮上,台灣係先推動全民健保,先顧民眾權益,再推動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園區。不像泰國、馬來西亞在沒健保之前即推動國際醫療,致資源集中私立的國際醫療醫院,產生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另一方面,面臨健保財務短絀,若台灣不做任何動作,最後全民健保破產,那麼,受苦的是沒有能力購買私人保險的中低收入族群,他們才是階級化的最大受害者。
在全民健保陷入困境之際,我們應積極應變,減少負面思維。如果不透過國際醫療的嘗試,允許部分的企業化經營,台灣的醫療事業與健保將如溫水煮青蛙一般,長期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且讓我們屏除負面思維,為下一代多想想吧!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焦點評論:醫療專區可以救健保嗎 負面思維困死台灣(王健全)
版主: 版主021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59129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 來自: 集合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