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一定常會看到世界奇觀的紀錄片,看到印度、巴基斯坦的火車或公車,不但車內擠滿了人,連車頂上也都坐滿了人,更驚險的是車窗也掛滿了人,這種驚險的畫面,無不令人看得毛骨悚然。這樣的情形,大家一定會說,他們的國家怎麼不重視人民的生命安全?其實在那種貧窮落後的國家,人命不值錢,一個人的價值或許比不上一條牛或一頭豬。
其實,我們也不要「龜笑鱉無尾」,我小時候的臺灣也一樣是這個樣子。我的記憶中,小時候搭車就是叫擠車(khe4 tshia),坐車的機會不多。在日治時代我五、六歲的時候,常跟媽媽到6公里遠的阿舅家做客就是要搭巴士,那時候的巴士沒有像現在巴士這麼大,類似現在20幾人坐的中巴。巴士是沒有門可以關,門外只有一條鐵鍊,車掌就是站在最外面門口,然後用那條鐵鍊扣在腰部。有時候人太擠,他只能站住一隻腳,就是要靠那條鐵鍊才不會摔下去。過去的車掌就是這麼辛苦,只有男生才能勝任,所以早期的車掌沒有女生。
我們以民國41年為例;全臺灣公路局客車只有460輛,私營客運公車總計618輛,區區一千輛的公車,要載運全臺灣近一千萬人口,擁擠的情形可想而知,當然就不能和現在近一、二萬輛客車相比擬了。何況當年沒有私轎車或機車,任何人出門都是要搭公車,那年代的這一千輛公車真是勞苦功高。
去年,我去北朝鮮旅遊,看到他們公車的樣子讓我感觸良多。我小時候我們的公車就是那個樣子,車身破了,就用木板補一補,玻璃窗破了,也用木板代替,車輛走在路上聲音大、黑煙多,更槽糕的是車輛常拋錨在半路,旅客就在路邊等待救援,即使在半夜,旅客也不會抱怨,就跟車輛一起等下去,等到什麼時候?不知道!
當年,我們的巴士是這個樣,火車也好不到哪裡去。我考進初中就是搭火車通學,那時候的火車班次少,車廂少,所以火車的擁擠也不亞於印度及巴基斯坦。我們通學是搭普通車,一天只有五班。清早第一班五點多的車如果趕不上,第二班車近八點的就會遲到,遲到就被記過。
一列普通車大約有七、八節車廂,其中有一半是聲音很響的ㄌㄨㄥ ㄎㄨㄥ車,這種車廂是日治時代運馬的車廂,沒有車門,只有臨時釘了長條木頭椅,車箱外面寫「代用客車」。這種危險的車廂也是擠滿了人,當然很危險,但大家不會在乎,因為當年的人命值不了一頭牛。
車廂內擁擠到再也進不去時,有的人就坐到車頂上去,有時候車頂也坐滿了人,大家就互相扶依,免得轉彎時會摔下來。在火車頭最前面有一個小平台(掛國旗的旗桿地方),那是很危險的地方,但是也會擠上幾個人站在那個小平台上。
因為我是每天通車,同一班火車司機也大多同那二個人,通學久了都會和司機半熟。所以常擠不上車廂的時候,就去火車頭找司機,拜託他們的駕駛室給我擠一下,但是他們都會要求交換條件,幫他們潑煤炭,因為從煤炭車把煤炭潑到蒸汽鍋爐內很辛苦,又黑又熱,司機要偷懶,這工作就叫我們做。等到下車後,鼻子、臉孔都變成黑的,夏天穿白制服也變黑的,回到家媽媽看到我的制服由白變黑就會罵,我都說今天的火車煙太大,不敢說是幫司機潑煤炭。
想起古早在擠公車、擠火車,再和今天搭高鐵、搭漂亮巴士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其實,那時候有那時候的過法,現在有現在的環境,只要有差異,就會留下美好的回憶,不是嗎?
【老仙ㄟ憶兒時】擠車 140508
版主: 版主021
- amin30
- V4
- 文章: 4964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02, 2009 9:40 am
- 來自: 藍色星球一個小小小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