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彌補我自己讀國校時沒有鉛筆可寫的內心遺憾,每次出外郊遊,買給孫子的禮物就是漂亮的鉛筆一打一打的買。可是每次買回來,看孫子們好像都不屑一顧,不僅在家到處丟,甚至拿到學校分給同學。幾次之後,我終於明白,我的想法仍然停滯在民國30年代的臺灣經濟困難時期,或許代溝的形成與社會經濟也有很大關係。
我是在昭和16年進入國校(現在國小),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時,我是小四。戰前、戰後我都是在讀國校,也就是說在臺灣最貧窮最困難時期,我都是在國小度過。也因此造成我70年來,看到鉛筆或橡皮擦都會有它是寶貝的感覺。
那個年代,不僅我們家窮沒有學用品,很多有錢的同學一樣沒有學用品,因為國家在困難時期,學用品就不是重要的東西,而且品質也很低劣。在戰爭期間都是一切為前線,光復後都是一切為內戰,學生的學用品就變成次要東西,學用品好像都都不是重要社會問題。
那時候不但鉛筆不易買到,品質也非常差。鉛筆心一邊削一邊斷,有時候真削得氣死人。鉛筆心不但會削斷,連稍用點力寫字也會斷。而且那種鉛筆心寫字又不會很黑,筆尖常會刮破紙張,可能是在戰時,連鉛筆心的原料也取之不易,筆心才會那麼的爛。
鉛筆木材部分也很難削,木材紋路都不是正統鉛筆的直紋,削起來很不順,那種原本做鉛筆用的木料不知哪裡去了,當然我們小孩搞不清楚,難到這種木材都有軍事用途?
大家也沒有鉛筆刀,削鉛筆都是在家用菜刀削,不只削得不美觀,還往往削到自己的手指。大家也都沒有鉛筆盒,有鉛筆盒也沒有用武之地,因為大多數人只有一支鉛筆,也就不須用到鉛筆盒了。削斷的鉛筆心也捨不得丟棄,或是寫到很短,手不能握時,就把它破開來,筆心再接上竹子也可以再寫到不能寫為止。
談到橡皮擦:我第一次擁有橡皮擦是在考上初中之後。之前,寫錯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手指頭沾口水擦。用口水擦不易擦乾淨,而且還會變成黑黑的,但那是不得已的事。我們也常到腳踏車店要一小塊他們不要的外胎,外胎也算是很好用的橡皮擦,它比用口水擦拭乾淨得多。
如果家裡有殺墨魚(花枝,bat7 tsat-a),就把墨魚裡面有一個冇骨(phaN3 kut8)留起來曬乾,切成一塊一塊就當橡皮擦用,比腳踏車外胎還好用,可是這東西須要過年過節才有,平常捨不得隨便買來吃。
再談墊板:那個時代大多數同學沒有墊板,大家都是用厚紙板當墊板。少數有墊板的人,那種墊板很像現在的塑膠墊板,不過那時候還沒有塑膠製品,所以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材料,不過很容易斷掉。
至於筆記本:我們只能偶爾買筆記本,因為筆記本須要用錢買,而且又是消耗品。好加在我叔叔在庄役場(鄉公所)上班,常有淘汰的廢紙拿回來,我就把那廢紙的空白背面翻折過來訂成一本就是筆記本,我有那些廢紙張的廢物利用,節省不少筆記本的錢。
那個年代沒有人有書包,我們的書包就是藺草編成的加志(ka tsi3)。也有人連加志也買不起,就是媽媽用的包袱巾把書捲包起來綁在腰部,雙手空空的,就可以一邊走路一邊玩扇牌仔或推屎桶箍。
國校時候還沒有原子筆,我第一次看到原子筆是初一,那時候一支鉛筆是2角,但原子筆一支8元,4色原子筆是12元,當然我們用不起。初中時期都是寫鋼筆(萬年筆)。鋼筆必須每天加墨水,很不方便,而且常漏墨水,把衣服弄髒,那是不得已,因為我們學生寫的鋼筆是便宜貨,一支4-5元。
【老仙ㄟ憶兒時】貧窮時代的學用品 140422
版主: 版主021
- amin30
- V4
- 文章: 4964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02, 2009 9:40 am
- 來自: 藍色星球一個小小小小島
-
- 部長級
- 文章: 7929
- 註冊時間: 週二 5月 14, 2013 11:0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