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有談到二二八事件與皇民化有因果關係,那只是我的觀點。事實上有否關係,關係到什麼程度,已有專家學者寫過很多相關二二八事件的文獻,相信線上的朋友也看過很多相關資料,我就不再重複。我記得那時候我是國校四年級,也就是讀漢文那段時間,我們學校青年男老師也都義憤填膺,出征參戰,後來我回想起來,這些男老師可能都是皇民化積極者,他們才會自動出征殺敵。
老仙ㄟ認為二二八的根本問題出在雙方文化落差太大,我們根據終戰年的統計,當年臺灣人的識字度是70%,但中國人的識字度才12%。可是中國人卻以戰勝國心態來統治臺灣。而臺灣人的心目中,我們是打輸給美國,並非打輸給中國,雙方有這種心態的隔閡,要相處起來必然格格不入。雖然接收軍以緩頰的告訴臺灣人說臺灣也是戰勝國,但事實上戰勝國和戰敗國雙方心裡有數。臺灣人也認為被戰勝國壓在頭頂上是理所當然,不敢反抗。直到民國36年的228,實在忍耐不住了,終於像水庫潰堤般的一發不可收拾。
二二八爆發後,陳儀向南京老蔣討救兵,老蔣立刻派正規軍21師於三月上旬抵臺平亂,有美軍武器裝備的平亂軍和手無寸鐵的反抗軍相鬥,勝負立刻分曉。21師很快平定「叛亂」,緊接著開始清鄉。所謂清鄉是參加二二八或有懷疑者均格殺勿論。之前有讀者回響說,臺灣青年被用鐵繩穿過手心成串,一串一串送基隆港處決餵魚,這就是清鄉的部分而已,其他就地槍決者此起彼落,讓人不寒而慄。解嚴後要統計多少人被殺,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一個連長就可以把人隨便抓來槍斃,他不一定必要往上呈報,當然就不會有被殺的正確數字。最近國府「微調」課綱,有一王姓主持者說,臺灣人被殺20,000人是「小Case」,事實上被殺多少人,我想王主持人無法知道,相信連老蔣父子也不可能知道。
二二八事件後的清鄉,臺灣人如同驚弓之鳥,每天都惶恐不安。之後(尤其我進初中後),我常聽到民間口耳相傳說;警備副司令柯遠芬及保安司令彭孟輯本已決定將14至50歲的臺灣男人全部都殺掉(近180萬人),13歲以下的將來長大之後,就被教育成中國意識的臺灣人,就會乘乘的不敢反抗。三月中旬,老蔣派白崇禧國防部長來臺視察,知道柯、彭要大殺臺灣男人,他下令禁止這樣做,如果他二人真正要這樣做,就要先殺這二人。最後柯、彭害怕被殺,就放棄了這個殺戮計劃。這個口耳相傳的說法我本來以為是大家講好玩的,昨天(3月10日)看到白先勇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了一篇<關鍵十六天--父親與二二八>,才知道其父親日記真有這回事。並不是民間的傳說,臺灣人過去一直說,白崇禧是臺灣人的救命恩人,的確是真有其事。
事變平定之後,不准任何人講這件事,如有人講就把他戴上高帽說他也有參加,他就馬上失去蹤影,是死是活無法獲知。所以二二八結束後,常有人無故失蹤。如有與人結仇,人家去撿舉你有參加,你也就會失蹤。最好的護身方法就是不能談二二八,不要與人結仇,久而久之,這件事情就慢慢被遺忘了。
據大人說,臺灣人被大量的屠殺引起外國的譴責,幾個月後老蔣被逼宣佈參加二二八者既往不咎,不再格殺嫌疑分子。其實這是一種障眼詐騙術,之後抓到嫌疑分子,另給他戴一頂共匪高帽,照殺不誤。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屠殺方式,慢慢大家都知道,所以大家更不敢講這件事,等到可以講時,已經過了數十年,實際狀況所知有限。解嚴之後,歷史學家認為這是臺灣一件重要歷史,但已無從記錄,雖然國史館或臺灣文獻會有意做完整記錄,不過,僅能以田野調查方式訪問尚健在耆老,到這時候再要記錄歷史已經不會完整了。
臺灣在日治時代,人民善良,治安良好。可是國府來接收之後,社會治安變壞,盜匪小偷層出不窮,民眾只能自己保護自己。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準備刀棍之類的武器,當二二八之後,規定家內有任何武器必須交出,否則以嫌疑犯處罰。像我們家有一把打造得很漂亮的長刀做為防盜之用,那時候也交出去,到現在我還覺很可惜。
事件後,規定民眾實施連保制度,每個鄰要互相連保,鄰內如有一人是歹徒(參與者),全鄰都有罪,造成人人自危,人人互相猜忌,人人互相撿舉密報。本來鄰內多數自己和諧的親人,連保制度實施後,親人變成敵人,互相不敢隨便講話,一舉一動都怕鄰居知道,這種毫無人性的社會,可以用「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來形容,各位線上朋友,如果你生活在這種社會,你會有何感想?
【老仙ㄟ憶兒時】二二八後的臺灣社會 140311
版主: 版主021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59129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 來自: 集合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