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即有「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說詞,考其出自何處,沒有人說得清楚,有人說這句話是出自司馬遷,但也有人說,司馬遷確實有行過萬里路,也讀過萬卷書,並且著有《史記》的大作,但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句子並不是出自他的手筆。
這句話的重點就是指我們要多走出去,才會增加知識。農曆新年後天就到來,不知線上的朋友們有旅遊規劃沒?老仙ㄟ說,出外旅遊和出外旅行是不同的意義,可是很多人都把旅遊和旅行混為一談,那是一種錯誤。
我們從「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中知道「行」比「遊」更重要,所以才會說「行萬里路」,而不是說「遊萬里路」。「萬卷書」,指的是知識;而「萬里路」,指的則是見識。在廿一世紀資訊幾乎爆炸的今天,我們安坐在家中,就能知天下事,也就是我們在家中就能得到很多知識。可是這種的知識是有盲點的,未必有深入的分析及充分的瞭解。可是如果我們行萬里路,親眼所看到的,親耳所聽到的,那種知識就展現出「實在」,這就是「見識」。誠如我們在資訊網路上知道極光是如何形成?如何美麗雄偉?那只是知識。如果我們到了北角或費爾班親眼看到了極光,才知道極光原來就是如此,這就稱為「見識」。
早期,臺灣還沒有開放到外國觀光的年代,國人只能由資訊中知道外國的知識,但外國的實際狀況很難去體會,所以那時候的人才會有「美國的月亮比較圓」、「美國人放的屁是香的」的說法,可見知職和見識是有差距的。
我們要有見識,必須出去旅行而不是出去旅遊。我有一次去柬埔寨的吳哥窟,團裡有一位奧吉桑看到那座古跡之後,一再抱怨旅行社沒有事先給他說明清楚,這裡他已經來過了,這位奧吉桑就是去旅遊而不是去旅行。也就是繳了旅費出國遊一遊,看看不同景色而已。
老仙ㄟ走過很多國家,都是出去旅行,而不是去旅遊。所以每次行前,都先詳讀當地的國家歷史背景及文化習俗,到了目的地之後,仔細聽當地導遊的解釋,做好紀錄,回來之後,照片要馬上整理好,然後把它裝成一袋,外面寫上旅行地點及日期,這樣就會將所見所聞永遠銘記在心中,就不會說:「這裡我來過呀」的抱怨。
總之,旅遊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但是旅行是有收獲的花錢,讓人見識廣,不可以花錢只是睡覺和尿尿,朋友們,過年出國您準備好了嗎?
【老仙ㄟ雜談】旅遊和旅行 140129
版主: 版主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