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師(家庭醫師)是醫療的第一線醫師,他們直接接觸病人、家庭,甚至全社區,他們是全人的醫師。全人醫師必須去了解更多的人文與疾病的關係,也因此基層醫師不可不懂鄉土文化,因為如果你不懂鄉土文化,你就會和病人有隔閡,也就是與病人可能無法完全溝通。
那麼什麼是鄉土文化?就是阿嬤的的文化,阿嬤的文化包括阿嬤的話(母語)、阿嬤的風俗習慣、阿嬤的生活方式…等等。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位成功的臺灣社會第一線的基層醫師,首先你就要能完全懂得阿嬤的文化喔!
臺灣在四百年歷史中,歷經了明鄭王朝、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等不同的政權統治,在如此頻繁的政權更迭中,雖然始終保存著固有的臺灣鄉土文化。可是終戰後60多年以來,臺灣的傳統文化卻有了奇特的改變,所謂奇特的改變就是傳統的臺灣鄉土文化急速凋零,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文化。
少數族群文化成為臺灣強勢文化
話說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投降,臺灣治權轉為中華民國所接收。之後,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內戰戰敗,國民黨政府逃難來臺,加上追隨政府來臺的難民總計約有150多萬人,以民國44年第一次全臺灣人口普查統計,之前來接收的加上逃難來臺的外省籍人口約佔總人口數的15%。這些外省籍人口雖然是島內少數族群,但是帶來的文化卻突然變成臺灣的強勢文化;而人口佔85%的絕大多數臺灣人族群的文化,卻演成為弱勢文化,就連阿嬤的話,都被嚴格限制不能使用。其實講強勢或弱勢是一種好聽話,事實上幾十年來,少數族群文化在臺灣社會是被認為優越上等文化,而大多數族群的文化則被貶稱為不入流文化或稱次等文化,這種奇怪現象相信是世界上極為少有,且相當令人感到錯愕的。
現在臺灣島上,50歲以下的人幾乎不會講流利的母語,20歲以下的人不但不會講母語,甚至有很高比例的人連聽都聽不懂。這種阿嬤講的「母語」,現在的人都快要聽不懂了,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所以有人調侃說,以後過年過節不必再祭拜祖先了,因為祖先聽不懂子孫跟他講些什麼話,這種文化斷層的現象,怎不令人感到悲觀與唏噓。
聯合國認定臺灣母語瀕臨消失
母語(mother tongue)一直以來,為全球先進國家所重視,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0年,把每年的2月21日訂為「國際母語日」,主要目的是在全球宣傳保護語言文化資產的重要性,以避免世界上多數原始語言的消失。
因為六、七十年來,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臺灣族群文化被貶為次流文化,使得臺灣母語嚴重消失。據報導,UNESCO於2001年,已把臺灣列為母語即將瀕臨消失的地區之一。依據國際認定標準,臺灣的十幾種原住民母語,已屬於瀕臨滅絕的語言,而閩南語和客家語,則正要進入滅絕的險境。
事實上,今天臺灣人的多種母語瀕臨滅絕,僅佔15%的新移入者恐要負比較多的責任。過去他們曾以粗暴的手段打壓臺灣人的鄉土文化及母語,例如學生講母語被罰錢、掛狗牌、罰跑運動場、記過…,使得臺灣人長久以來,永遠忘不了求學時代的那段痛苦和被羞辱的夢靨。
臺灣母語凋零是被迫性的
造成母語加速凋零的原因,也許與電視或廣播節目規定不得使用母語(每天僅限定極少數時間)最有關係。竟連黃俊雄的《史艷文和藏鏡人》布袋戲節目,也都要使用國語(北京話)發音。我的天呀!這種講北京話的布袋戲,還算是臺灣布袋戲嗎?也許少數的臺灣人具有奴隸性人格,偏偏就有那種人被收買宣傳歧視母語,並在公開場合宣傳「講國語蓋高尚」。讓臺灣人自己覺得講母語是不入流的語言,這是多麼可怕的政治手段與愚民政策。
也許有人質疑,今天的「黨國」也沒有再禁止臺灣人講母語呀!是你們自己不講的,告訴你,為時已晚矣!現在島上的2300萬人,能夠講流利的母語還剩幾人?連我這位80歲的老仙ㄟ講母語,有時都覺得有點詞不達意,更遑論那些年輕人,而且「講國語是屬上流,講地方母語是屬次流」的觀念,早已經根深蒂固,要改變這個觀念談何容易?
再說,不僅母語的喪失,其他諸如地方民謠、地方戲曲、地方文學、民間工藝、生活文化…也都搖搖欲墜。造成這種鄉土文化的流失,主要是因為臺灣人經過幾十年的威權統治,將15%族群的文化強加在85%多數族群的身上,讓很多人誤認為少數族群的文化確實是優越上等文化。這種異常現象歷經一代人二代人的光景,多數族群的文化就這樣被少數族群給蓋過去了。
舉例來說,如兩三年前有一位郭某,據說他是出生在臺灣的外省第二代(但不像芋仔蕃薯),他原是政府單位派駐外館的新聞組長,也算是代表國家的外交官。他卻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是高級外省人,他說臺灣人是臺巴子倭寇,臺灣是鬼島,多恐怖啊!一個生在臺灣,長在臺灣,學在臺灣,吃在臺灣的官員,卻不認同臺灣,可見當年這15%的少數外省族群,是有多麼大的錯誤優越感。
想恢復鄉土文化卻為時已晚
六、七十年來,雖然其間有出現少數重視本土教育的政治人物,他們積極發展過鄉土文化或提倡母語;很遺憾的,這些動作反被一些人定位為「臺獨文化」或「臺獨政府」在作怪。據說,有相當多負責教學鄉土文化的工作者(大多老師),因為怕被戴上「臺獨」高帽而裹足不前,所以說,數年的本土教育方針對鄉土文化教學雖然很積極,收穫看起來卻是很有限。
現在的臺灣人不是不講母語,而是已經不會講母語了,怪不得UNESCO會把臺灣列入瀕臨消失母語的地區之一。個人曾在七○年代去蘇州探親的時候,才發現他們有很高比例的人並不會講國語,學校上課也可以用母語來教學。我們並不是反對推行國語(普通話),而是對於少數族群的人,硬要禁止多數族群的人講母語這樣的行為,才是我們所無法認同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人民共同溝通的語言,稱之為國語或官話,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禁止人民講自己的母語,唯獨臺灣有這個怪現象,這就是大家迄今仍然耿耿於懷的所在。
蔣經國曾經說過:「我也是臺灣人」
發揚鄉土文化是近代的世界潮流,我們從各種資訊中即可發現,世界上越是文明先進的國家,越是重視發揚鄉土文化。我們臺灣當然也不能例外,自從蔣經國先生晚年說出一句「我也是臺灣人」起,有關鄉土文化的發揚就如火如荼的展開。不過很遺憾的是,蔣經國先生講出那句話沒多久就過世了。如果他能多活幾年,親自帶領少數族群一起來認同臺灣鄉土文化,這樣或許就不致造成今天國人每談起臺灣鄉土文化,就被指為在搞臺獨文化。
鄉土文化即是「古早味」文化,也就是地區族群的生活傳承,誠如漳泉人說他們是閩南文化、潮汕人說他們是潮汕文化、浙江人說他們是吳越文化…,他們並不會像臺灣一樣被指為閩獨、粵獨或浙獨。由此可見,一樣是在發揚鄉土文化,中國大陸這點就比臺灣略勝一籌。
宏觀的臺灣文化,就是閩粵唐山文化,臺灣土著族文化以及荷蘭人,日本人文化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老實說,唐山文化是臺灣文化的主幹母文化,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臺灣文化與中原漢文化有所不同,它與閩粵的唐山文化也有所差異。
記得我小時候常聽到阿嬤說,我們的祖先是從唐山來的,可是她卻不知道唐山就是中國。再說,我們如果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去玩,遇到那些老阿嬤問她是哪裡人,她們會說:「我們是唐人(teN 5 lang5)」;再問她唐人是從哪裡來,她們的回答是:「從唐山來」,問她唐山是否就是中國,她搖搖頭說:「不知道」。這些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老華僑,他們仍然穿著唐山裝、留唐山髮髻、講閩粵南方語言、過清明節與普渡節、拜媽祖拜三山國王的唐山神明…,雖然經過數百年僑居國外,但仍然保存著唐山傳統文化,唯獨臺灣的唐山文化在近幾十年中急速消失,究其原因就是前面所述道理吧!
臺灣鄉土文化不是臺獨文化
現在大家每談起臺灣鄉土文化,馬上就會被戴上「搞臺獨」或是在「搞去中國化」的高帽,這種自己不認同臺灣鄉土文化(包括很多很多的臺灣人),卻將政治高帽強加在臺灣鄉土文化上面,那是嚴重的偏見思想。事實上,文化與政治是不相干的,所以我們鄭重的要向那些有偏見的人說:「發揚鄉土文化」不可與「臺獨文化」、「去中國化」劃上等號,臺灣鄉土文化反而是在發揚「中華文化」,因為臺灣鄉土文化就是閩粵唐山文化的重要分支,當然也算是源自中華文化的新文化。
不可諱言的,臺灣文化是唐山文化的一個大分支,而唐山文化是中原漢文化的一個分支。如果我們再反過來以臺灣為主體來說,唐山文化是構成臺灣文化的一個分支。同樣道理,中原漢文化也是構成閩粵唐山文化的一個分支,因為世界上少有一種文化是一脈相傳的純種文化,就像英國人移民美國而形成美國文化一樣。所以說,發揚臺灣文化被批評為搞臺獨文化,是令人難以苟同的。
儘管中國大陸推動鄉土文化起步比我們晚,但是由於他們積極性的推動,成就早已超越我們臺灣。例如廈門有一位學者陳耕教授在《廈門日報》發表了一篇〈不忘阿公阿嬤〉的文章,他呼籲政府要硬性規定,在媒體固定版面固定時段來宣揚地方鄉土文化,他更建議要從孩子開始,讓他們熟悉和熱愛自己的鄉土文化。但反觀我們臺灣,也曾經強調發展鄉土文化的必要性(例如編輯《認識臺灣》的教材),卻受到不認同本土意識人士的批評與阻撓,開口閉口都說本土政權在搞臺獨文化或搞民粹。甚至在政權輪替中,把這些前朝的教育政策壓到最低,使之後繼無人,這就是我們發揚鄉土文化比不上中國大陸的最大原因,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去發展鄉土文化,如何迎頭趕上中國大陸,是非常值得國人省思與探討的重要課題。
家醫是發展臺灣鄉土文化的推手
筆者數次前往中國參加閩南文化及客家文化研討會,發現近幾年來,他們的鄉土文化正蓬勃發展,而我們臺灣卻遠落後於他們。在這種「不如別人」的委曲心態之下,我開始為臺灣鄉土文化的未來感到忐忑不安,甚至覺得悲觀,現在唯一的辦法只有「自求多福」,走一步算一步。祈望今後更多的年輕朋友能夠有心去認識臺灣鄉土文化。尤其站在醫療第一線的家醫同仁們責任更是重大,因為直接與病人在第一線接觸的醫師,懂得鄉土文化比其他各行各業都來得重要,這種利己利人又利國的工作何樂而不為,站在第一線的醫師怎能不理不睬?
我在報上讀到一篇文章,是擔任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蘇起寫的,蘇起曾在與中國大陸相關的部會當過高官,所以他的論述應該具有公信力。他在文章上說,臺灣民眾的認同越來越傾向臺灣,而非傾向中國。民調顯示;「臺灣人認同」自2000年起,就不斷上升(現在的政府依然),迄今已超過54.5%,「中國人認同」持續下降,自2000年的12%,跌到這幾年是5%以下,雙重認同也跌破40%了。
蘇起教授文章中的統計數據我可以認同,我認為造成這個現象有三個原因:一、原來佔15%的新移入第一代,這幾年快速凋零到只剩不到5%,而且都已老態龍鍾,活動能力大減,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是芋仔蕃薯,對中國的認同也比較不會那麼堅持;二、現在島上的人平均學歷大大提高,國際觀也隨之寬廣,他們大多數知道用非法手段打壓鄉土文化是不對的;三、過去大陸領導人常用文攻武嚇威脅臺灣,這恐已讓島民起了不少反感。
結 語
總而言之,我們參考蘇起教授所列舉的數據,足以發現爾後臺灣要發展鄉土文化,以及重新學講母語的可能性是樂觀的,只是時間的問題。另有一個重要發現,政治人物的成見與偏差政策,只會讓「臺灣人認同」的百分比增高,所以只要政府錯誤態度不予修正,就會激發更多臺灣人重視發展鄉土文化,這是營造臺灣人講母語的大好機會,島上的人應該好好把握。另一方面,身為基層醫師更不可坐失機會,應該多學習鄉土文化,珍惜臺灣鄉土文化,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位臺灣基層真正的好醫師。
◆轉載家醫學會「藝文櫥窗」◆ 基層醫師應珍惜臺灣鄉土文化 大雅老仙ㄟ
版主: 版主021
- amin30
- V4
- 文章: 4964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02, 2009 9:40 am
- 來自: 藍色星球一個小小小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