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的言論
中國時報1日社論摘要如下:
二代健保將於明年開始實施,依照甫公布的扣抵門檻,和最有可能被行政院選擇的費率略降方案,健保的財務將獲得暫時的紓解,預計可以撐到民國一○五年。為了拯救健保免於立即破產,這樣的短期方案有其需要,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在未來的四年之內,想出可行的方法,讓全民健保能永續經營,是政府無可逃避的責任。
目前健保制度最基本的問題在於,其就醫和給付的方式,造成巨大的浪費和不公,如同過去人類歷史上實驗很多次都失敗的「大鍋飯」制度一樣,無法永續,最後必須改變。
浪費的原因很簡單,中小型醫療的病人自付額偏低,民眾不看白不看,過度使用醫療資源。眼看即將破產,健保局不得不盡量壓低各類醫療行為的給付標準,而且對各醫療院所採取「浮動點數」的總額管制,也就是各院所可各自申報給付,但到年底結算時,如果超過事先協商的總額,健保局會依據差額,而訂立一個點數換算新台幣的「匯率」,把給付打個折扣,例如一百元變九十元。
在這種制度下,中小型醫療院所為了生存,必須選擇吸收「成本效益」最經濟的病人,也就是健保給付相對於實際成本較合理的醫療項目,而且要把量衝大,鼓勵做檢查,鼓勵回診,免得打折以後不敷支出。大家都如此做,形成「竭澤而漁」,長期而言,當然是醫療品質日益下降,而中小型院所的生存日益困難。
大醫院一樣可憐,急診室永遠充滿了中小院所不願收或不敢收的病人,幾乎每個重症或複雜案件的病人,都是「賠錢貨」,充斥病房。為了撙節支出,能省則省,造成醫療輔佐人力不足,再加上病患意識抬頭,醫療訴訟不斷,以致出現所謂的「五大皆空」,也就是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急診科都不容易招到醫師。
這樣的制度如果不徹底改革,最後肯定會破產,而且在破產之前,全民都會嘗到醫療品質日益下降、優秀醫療人員流失的苦果。到了那個時候,要再改變就晚了。已經失去的病人生命無法挽回,已經轉業或轉科的醫師不易重拾舊業,而新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育完成。
未來改革的方向很簡單,有些也已經開始進行實驗了,我們希望衛生署的官僚要打破保守的習性,加快這方面的腳步,膽子要放得更大,不要因為二代健保的通過,得了喘息時間,就緩慢下來。
其中一個方向值得考慮,就是論人計酬的「承包制」。在此制度下,民眾由醫療院所「認養」,每年健保局從其預算論人計酬給付給該院所。如果此人一年內沒看病,醫療機構照樣得到預算,而看病時,由此醫療機構自行負責成本。這樣做的好處,是醫療院所有動機花費成本多做預防醫學,維護病人的健康,而不像現在是有病醫病,沒病沒收入。另一方面,院所不會對病人做過度檢查,如此成本太高,但也不致於刻意省掉該做的檢查,因為如以後釀成大病,還是要負擔成本。當然,如果此制度能讓少用健保的病人也得到回饋,可行性將更大。
另外一個也應當考慮的方向,就是提高中小型疾病的自負額,以遏止對健保的過度使用,同時將因此省下的經費,一樣回饋給少用健保的民眾。這個制度和論人計酬制一樣,都可以改變誘因,讓長期各方皆輸的局面,轉變為多贏的局面。
還有一項改革可以做,而且在未來一、兩年就可以做,就是把補充健保費的收取制度,由現在的每筆就源收取,或逐筆開單收取,改為年度申報。本來就需要申報綜合所得稅者,可併同繳納,本來不需要申報者,則由健保局依年度紅利、利息、超額獎金等收入開單收取。這樣做,才可以杜絕現行制度下,所可能發生像大額存款遭拆單等規避行為,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當然,要這樣做,單靠衛生署是不夠的,需要財政部等單位的配合,故應由行政院統籌處理。現在各界期待政府能趕快發揮團隊精神,行政院何不就從補充健保費用收取的改革開始,拿出成績,給國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