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版主: 版主021
-
- V2
- 文章: 2618
- 註冊時間: 週日 6月 14, 2009 10:36 am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http://n.yam.com/newtalk/life/20120916/ ... 11508.html
針對今週刊已發廣泛議論的「澳洲打工實錄」是否造假,今週刊今(16)日發出新聞稿表示,他們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最新出刊的今周刊第821期,報導台灣大學畢業生到澳洲打工故事。報導裡共提及3位學生身份:清大經濟系畢業生(男性,未滿30歲)、逢甲經濟系賴逸凡(男性,25歲)及師大畢業生(女性,25歲)。
在清大學生部分,今週刊報導主要提及,他在食品加工上班;要賺一桶金,把英文練好一點;在台灣曾當銀行理專;以及曾遇到澳洲人歧視、叫囂、吹口哨等經驗。
不過,今日中午,一位自稱該清大畢業生的朋友,在ptt網站po文說,他朋友已經在臉書發文反駁此報導如下:
1.今周刊未經本人同意,登載於封面故事,且未經任何告知逕行出刊。
2.經本人今日致電今周刊求證,該副總編輯表示,此篇專題為多位背包客的故事,但只以我的第一人稱去表達,十足移花接木,指鹿為馬。
3.本人僅與該作者通過兩次電話,內容僅僅閒聊澳洲生活起居內容,生活經驗,從未答應接受單人專訪,今周刊此專題內文與事實有嚴重出入。
4.本人整段談話從未與對方談論到學校,而記者也僅僅在談話的最後詢問『為什麼清大畢業會想來澳洲打工』這樣的問題,但標題卻十足的消費清大,我表示強烈不滿與抗議。
5.本人未收一分一毛稿酬,也並不知道將刊登於封面故事,當初僅僅是受我在今周刊友人之託,因他們要做打工旅行專題,分享一下澳洲生活經驗,殊不知變成如此負面及聳動。
他還指控,今周刊內文幾乎完全瞎掰,什麼欠學負債,什麼朋友看醫生看不起回台灣,什麼農場像猶太人集中營,什麼餐廳端盤子被fire,從未發生且子虛烏有的,最扯的是後面種族歧視跟仲介那段,掰到有點扯,我只是跟他分享我的看法,『我覺得在這邊的中國人都很會做生意,一條龍的經營方式,掌握工作機會就掌握通路,延伸下來的租屋、租車、二手車買賣,真的很會賺錢。』『澳洲人很愛喝酒,路上有些醉漢很喜歡對亞洲人叫囂』結果就變成什麼種族歧視,仲介對女生毛手毛腳。最扯的是瞎掰什麼室友哭哭啼啼哭訴,會不會太扯。「今周刊如果不能給我滿意的處理方式,我不排除投書到其他媒體澄清」。
在當事人指控後,今週刊立刻在網站上公開原本會員才可以閱讀的全文。
經新頭殼比對後,清大畢業生所指控,冠在他頭上的二戰勞改營感覺、聽過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及牙痛看醫生經歷都是逢甲經濟系畢業的賴逸凡所言。至於「清大學生」所指控的欠學貸經歷等,今週刊報導全文中都沒有出現過。
今週刊今日也找出受訪者之一的賴逸凡說明採訪經過。同時,編輯部也發出聲明指出,這次報導的主軸是,透過赴澳洲打工的故事,突顯台灣經濟的問題。
今周刊表示,他們自2010年起陸續製作了「無感復甦」、「苦勞經濟」、「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等封面故事,這一系列的報導,都在探討台灣經濟的困境與問題,
今週刊表示,在報導中,雖然他們做了匿名處理,但是卻低估網路的力量,當事人被人肉搜索,造成生活極大的困擾,報導出刊後,他連續二天無法上班,到了第三天也得躲躲藏藏,承受極大的壓力,對於他的處境,今週刊非常關切,一直在思索怎麼幫他。
今週刊表示,這次報導,為了保護當事人,我們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最後今週刊做出三點呼籲:
一、希望藉由這次澳洲打工事件,作為政府和全民關切台灣經濟困境的起點。希望透過政府與各界的努力,給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
二、期待透過政府與各界的努力,給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去澳洲打工,在台灣也可以有好工作。
三、我們誠懇呼籲馬總統及陳沖院長儘速召開全國經濟會議,找出台灣經濟的病根,擬出具體有效的處方。
針對今週刊已發廣泛議論的「澳洲打工實錄」是否造假,今週刊今(16)日發出新聞稿表示,他們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最新出刊的今周刊第821期,報導台灣大學畢業生到澳洲打工故事。報導裡共提及3位學生身份:清大經濟系畢業生(男性,未滿30歲)、逢甲經濟系賴逸凡(男性,25歲)及師大畢業生(女性,25歲)。
在清大學生部分,今週刊報導主要提及,他在食品加工上班;要賺一桶金,把英文練好一點;在台灣曾當銀行理專;以及曾遇到澳洲人歧視、叫囂、吹口哨等經驗。
不過,今日中午,一位自稱該清大畢業生的朋友,在ptt網站po文說,他朋友已經在臉書發文反駁此報導如下:
1.今周刊未經本人同意,登載於封面故事,且未經任何告知逕行出刊。
2.經本人今日致電今周刊求證,該副總編輯表示,此篇專題為多位背包客的故事,但只以我的第一人稱去表達,十足移花接木,指鹿為馬。
3.本人僅與該作者通過兩次電話,內容僅僅閒聊澳洲生活起居內容,生活經驗,從未答應接受單人專訪,今周刊此專題內文與事實有嚴重出入。
4.本人整段談話從未與對方談論到學校,而記者也僅僅在談話的最後詢問『為什麼清大畢業會想來澳洲打工』這樣的問題,但標題卻十足的消費清大,我表示強烈不滿與抗議。
5.本人未收一分一毛稿酬,也並不知道將刊登於封面故事,當初僅僅是受我在今周刊友人之託,因他們要做打工旅行專題,分享一下澳洲生活經驗,殊不知變成如此負面及聳動。
他還指控,今周刊內文幾乎完全瞎掰,什麼欠學負債,什麼朋友看醫生看不起回台灣,什麼農場像猶太人集中營,什麼餐廳端盤子被fire,從未發生且子虛烏有的,最扯的是後面種族歧視跟仲介那段,掰到有點扯,我只是跟他分享我的看法,『我覺得在這邊的中國人都很會做生意,一條龍的經營方式,掌握工作機會就掌握通路,延伸下來的租屋、租車、二手車買賣,真的很會賺錢。』『澳洲人很愛喝酒,路上有些醉漢很喜歡對亞洲人叫囂』結果就變成什麼種族歧視,仲介對女生毛手毛腳。最扯的是瞎掰什麼室友哭哭啼啼哭訴,會不會太扯。「今周刊如果不能給我滿意的處理方式,我不排除投書到其他媒體澄清」。
在當事人指控後,今週刊立刻在網站上公開原本會員才可以閱讀的全文。
經新頭殼比對後,清大畢業生所指控,冠在他頭上的二戰勞改營感覺、聽過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及牙痛看醫生經歷都是逢甲經濟系畢業的賴逸凡所言。至於「清大學生」所指控的欠學貸經歷等,今週刊報導全文中都沒有出現過。
今週刊今日也找出受訪者之一的賴逸凡說明採訪經過。同時,編輯部也發出聲明指出,這次報導的主軸是,透過赴澳洲打工的故事,突顯台灣經濟的問題。
今周刊表示,他們自2010年起陸續製作了「無感復甦」、「苦勞經濟」、「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等封面故事,這一系列的報導,都在探討台灣經濟的困境與問題,
今週刊表示,在報導中,雖然他們做了匿名處理,但是卻低估網路的力量,當事人被人肉搜索,造成生活極大的困擾,報導出刊後,他連續二天無法上班,到了第三天也得躲躲藏藏,承受極大的壓力,對於他的處境,今週刊非常關切,一直在思索怎麼幫他。
今週刊表示,這次報導,為了保護當事人,我們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最後今週刊做出三點呼籲:
一、希望藉由這次澳洲打工事件,作為政府和全民關切台灣經濟困境的起點。希望透過政府與各界的努力,給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
二、期待透過政府與各界的努力,給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去澳洲打工,在台灣也可以有好工作。
三、我們誠懇呼籲馬總統及陳沖院長儘速召開全國經濟會議,找出台灣經濟的病根,擬出具體有效的處方。
-
- V2
- 文章: 2055
-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12, 2008 12:20 pm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今周刊一開始在網路上放出的版本
注意紅色字體部分,好比欠學貸等等內容
都是今周刊變造加上去的
注意紅色字體部分,好比欠學貸等等內容
都是今周刊變造加上去的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 ... _ID=412161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今周刊 2012/09/12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文/楊紹華】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 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 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
- V2
- 文章: 2055
-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12, 2008 12:20 pm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es/0916/821_cover.html
是台勞,我來賺錢!
3名台灣大學生的澳洲打工實錄---清大、逢甲、師大畢業生的告白
撰文 / 楊紹華 出處 / 今周刊821期
據統計,目前澳洲打工的台灣人超過三萬人,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主要是為了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是他和其他兩位曾赴澳洲打工年輕人的告白……。
清大經濟系畢業生(男性,未滿三十歲):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我來自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唰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接著有人負責進行內臟分類。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
我本來就是台勞!
據我所知,幾年以前來到澳洲打工的台灣背包客,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個禮拜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一桶金,當然也希望能把英文練好一點。放假時,我們最多是去開車就能到的地方散散心。
事實上,據我瞭解,最近一、兩年來的台灣背包客,有很多也不會講英文,他們來的目的也是賺一桶金。
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兩年工作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少得可憐,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絕對存不到一百萬。對年輕人來說,台灣什麼工作可以在兩年賺到一百萬?我不知道。
在台灣當銀行理專,每個月的底薪是四萬元,其實不差,但是你要想一想,我每天的工作時間經常超過十小時,菜鳥時期甚至每天上班十二小時,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所以一日三餐都是外食,加上其他的日常生活費用,能夠存下來的錢真的不多。
現在在澳洲,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
在澳洲,要有穩定的打工賺錢機會,就要鎖定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苦勞,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在這裡,其實也有服務業的工作機會,比如說在餐廳端盤子,但這種工作比較不穩定,如果生意稍差一點,或是英文不夠好,很容易被炒魷魚。
我的房東是中國人,而他也是我的仲介老闆,我除了每個月要付他一萬元台幣的房租之外,每工作一小時,他還要從我的薪水裡抽佣一元澳幣。除此之外,每天上下班,中國老闆提供好幾輛二手車接送他所仲介的台灣背包客,每人每天要價五元澳幣。
我覺得在這邊的中國人很會做生意,一條龍的經營方式,掌握工作機會就掌握通路,延伸下來租屋、租車、二手車買賣,真的很會賺錢。
會不會遇到歧視?難免。我自己的經驗,是車子經過身邊,一群小夥子把車窗搖下來對我叫囂、吹口哨。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但在工廠裡,歧視的情況較不常見。
我決定在澳洲打工兩年,雖然會讓我的履歷表空白兩年,但我一點都不在乎,最慘最慘就是回到銀行當理專。
逢甲經濟系 賴逸凡(男性,25歲):
我曾在澳洲打工一年,一開始在布里斯本的工地工作,我在四十層樓的工地裡負責雜務,刮油漆、掃地、搬東西。兩周之後,我來到布里斯本近郊的農場工作。
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兩個月後,我來到了牛肉工廠,負責清洗牛的內臟,洗肺。一條鎖練上面吊掛著牛肺,送過來了,我就拿水管沖一沖、洗一洗,然後在丟到箱子裡。過程中,身上一定會被牛的血水噴得紅通通的。在這裡工作,經常還可以看到剛剛從牛的身體取出、還在噗通噗通跳動著的牛心臟。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練。聽過比較誇張的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至於我,曾經被人稱作「黃猴子」,也有幾次,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
在澳洲打工不能生病,看醫生的費用貴得嚇人,我就不幸患了「痛起來要人命」的牙痛,前前後後已經忍了四個月了。
一開始,我到附近的診所看診,醫生只是塗上一些消炎藥,也沒給他其他的藥,就花了他五十元澳幣,相當於一千五百元台幣。牙繼續痛,我想索性把牙齒拔掉算了,但必須先照X光,這張X光片又花了他一百元澳幣。照好了,醫生說要到大醫院才能處理,他問遍了城市裡所有的大醫院,最快也要等到兩個月後才能為他拔牙。
我想繼續忍,在澳洲,買消炎藥必須要有醫師處方籤,我想盡辦法透過關係弄到消炎藥,但終究是熬不下去,趁著過年回台灣才順利搞定我的牙齒。
師大畢業生(女性,25歲):
我在澳洲一年,主要是在農場採收果子,時薪大約十五澳元,但老實說,並不好賺,天氣好時,一天要採八、九個小時的果子,如果訂單好,待在農場的時間更有可能超過十二小時;天氣不好時,不用工作,但是也就沒有薪水。
來到這裡,老實說我不單純是為了錢,某種程度,我是想證明自己不是草莓族,有一回,室友打電話回台灣訴苦,說這裡的生活和原本想得不一樣,我覺得他很沒用,我打電話回家都是報喜不報憂,何必讓家人擔心呢?況且,大人們都說我們是草莓族,別再讓這些標籤貼在身上了吧!
好笑的是,室友的爸爸反而對他說:「這樣的歷練很好,台灣的年輕人現在就是不能吃苦耐勞,只想坐辦公室,所以找不到工作。」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如果真的造假,也太大膽了。把當事人當什麼?
人生有三苦:
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覺得痛苦;
二苦是,你付出了許多代價,得到了,卻不過如此,所以你覺得痛苦;
三苦是,你輕易放棄了,後來卻發現,原來它在你生命中是那麼重要,所以你覺得痛苦
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覺得痛苦;
二苦是,你付出了許多代價,得到了,卻不過如此,所以你覺得痛苦;
三苦是,你輕易放棄了,後來卻發現,原來它在你生命中是那麼重要,所以你覺得痛苦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前幾天醫院公關說有電視台要訪問我,這是我們小醫院想都不敢想的殊榮...我一開口就說No ! 因為她們照例訪問完會後製加工,把一些你沒說的都推給你,讓你啞巴吃黃蓮......我是看過以前同事吃過虧的喔 !
傳說中的杜老爺是也 ! http://mypaper.pchome.com.tw/bear1002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打小人) (打小人) (打小人)熊哥 寫:前幾天醫院公關說有電視台要訪問我,這是我們小醫院想都不敢想的殊榮...我一開口就說No ! 因為她們照例訪問完會後製加工,把一些你沒說的都推給你,讓你啞巴吃黃蓮......我是看過以前同事吃過虧的喔 !
-
- 註冊會員
- 文章: 1654
- 註冊時間: 週三 12月 14, 2011 1:33 pm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1 如果今周刊報導為捏造,建議這位清大畢業生立刻提告,求償所得可能遠遠超過他在澳洲打工三年的錢。
2 訪問稿本來就沒有對受訪者發放稿費。稿件是否放頭條,也不是受訪者可以決定的事。
以下是清大經濟系系友會聲明: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 ... /34513723/
清大經濟系系友會聲明--給學弟一個讚(王鴻嬪、王士豪)
2012年09月17日
近日因今周刊《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一文,敝系受到許多關注。清大經濟系校友會對此聲明如下:
1.給學弟一個讚。
經初步了解,故事主角確為清大經濟系校友,然而故事可能是結合多位跨國打工年輕人的經驗而成。總之,不論報導描述的是個人或一群人,出國是為金錢回報或追求浪漫夢想,對年輕人勇闖天涯的精神,我們都獻上祝福及加油。
經濟學反覆討論的就是「選擇」,學習如何在有限資源中做出最佳選擇,學弟這門課修得很好。他說賺錢確是到澳洲打工的首要目標,不是盲從之舉,他有目標、不受眼前困境所限制、有執行力、能忍他人所不能忍,這種精神在哪個環境都會有出息,我們以有這樣的學弟為榮,並給一千個讚!
2.感謝清華大學以及經濟系師長們的栽培。
清大經濟系1984年在台復系,招生人數不求多,24屆畢業校友累積至今僅2000多人,服務領域遍及各大行業,工作足跡遍及五大洲。志在四方、行走天涯,對我們來說從來不是新鮮事。
畢業後不論走哪條路,我們都感念師長的教導。我們謹記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並努力實踐。
3.呼籲回歸理性政策討論。
一位年輕人的單純故事不必承載這麼多大道理。我們從學弟的奮鬥故事看到燦爛千陽,卻也看到國家產業政策失調、高學歷年輕工作者失業等總體經濟問題。
應聚焦產業政策
我們呼籲回歸理性討論,負責的輿論不應消費勇敢青年的夢想,應聚焦在產業政策、就業政策。例如:
——為什麼台灣的銀行這類知識型、高所得行業的薪資水準比不上澳洲的一級產業?
——為什麼幾個熱門財經科系畢業生到國外工作的比例愈來愈高?
——為什麼台灣出現9A總裁消息的同一天,金融中心的排名卻節節敗退?
——為什麼台灣的產業發展至今仍舊只能以低價策略博取競爭力?
——經濟成長以及所得分配孰重孰輕?
——技職教育缺位對整體發展的衝擊?
我們不奢望這些長期累積的問題得到快速解答,但求有理性對話的空間,取得戰略思考的高度,而不是去計較一個青年再簡單不過的夢想。
作者王鴻嬪為清華大學經濟系系友會會長;王士豪為副會長
2 訪問稿本來就沒有對受訪者發放稿費。稿件是否放頭條,也不是受訪者可以決定的事。
以下是清大經濟系系友會聲明: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 ... /34513723/
清大經濟系系友會聲明--給學弟一個讚(王鴻嬪、王士豪)
2012年09月17日
近日因今周刊《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一文,敝系受到許多關注。清大經濟系校友會對此聲明如下:
1.給學弟一個讚。
經初步了解,故事主角確為清大經濟系校友,然而故事可能是結合多位跨國打工年輕人的經驗而成。總之,不論報導描述的是個人或一群人,出國是為金錢回報或追求浪漫夢想,對年輕人勇闖天涯的精神,我們都獻上祝福及加油。
經濟學反覆討論的就是「選擇」,學習如何在有限資源中做出最佳選擇,學弟這門課修得很好。他說賺錢確是到澳洲打工的首要目標,不是盲從之舉,他有目標、不受眼前困境所限制、有執行力、能忍他人所不能忍,這種精神在哪個環境都會有出息,我們以有這樣的學弟為榮,並給一千個讚!
2.感謝清華大學以及經濟系師長們的栽培。
清大經濟系1984年在台復系,招生人數不求多,24屆畢業校友累積至今僅2000多人,服務領域遍及各大行業,工作足跡遍及五大洲。志在四方、行走天涯,對我們來說從來不是新鮮事。
畢業後不論走哪條路,我們都感念師長的教導。我們謹記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並努力實踐。
3.呼籲回歸理性政策討論。
一位年輕人的單純故事不必承載這麼多大道理。我們從學弟的奮鬥故事看到燦爛千陽,卻也看到國家產業政策失調、高學歷年輕工作者失業等總體經濟問題。
應聚焦產業政策
我們呼籲回歸理性討論,負責的輿論不應消費勇敢青年的夢想,應聚焦在產業政策、就業政策。例如:
——為什麼台灣的銀行這類知識型、高所得行業的薪資水準比不上澳洲的一級產業?
——為什麼幾個熱門財經科系畢業生到國外工作的比例愈來愈高?
——為什麼台灣出現9A總裁消息的同一天,金融中心的排名卻節節敗退?
——為什麼台灣的產業發展至今仍舊只能以低價策略博取競爭力?
——經濟成長以及所得分配孰重孰輕?
——技職教育缺位對整體發展的衝擊?
我們不奢望這些長期累積的問題得到快速解答,但求有理性對話的空間,取得戰略思考的高度,而不是去計較一個青年再簡單不過的夢想。
作者王鴻嬪為清華大學經濟系系友會會長;王士豪為副會長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59129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 來自: 集合住宅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正式出版的週刊裡 並沒有這段話
網路部分版部不知道為什麼多這個 但是後來拿掉
不過 重點是 打工度假是否成為台灣輸出大學生苦力外勞的一條捷徑 而且方興未艾 這才是重點
工作內容 收入(跟台灣白領族強烈的對比!) 才是看這篇文章最警世的部份 這個如果造假 就不可原諒 把三位寫成一位 有實也有保護作者不被搜索出來的效果(有誰喜歡給人家知道去澳洲"遊學"兩年其實都在暗暗的屠宰場宰羊載到半夜呢?) 如果不是真的有點白目 不必要的"清大經濟系"(要寫也該寫個國立大學就好了 清大或成大有差嗎?) 有誰搜索的出來呢?
他存的一桶金 是否是要去還學貸房貸或什麼貸(實際出版的雜誌完整版裡並沒有 可見也不覺得是重點) 有那麼重要嗎?
外勞來台灣做苦勞 我們知道是為了錢 但會管他回去要拿錢做什麼嗎?有差嗎?可以稱周日可以去"壯遊"的他們為打工度假嗎?
網路部分版部不知道為什麼多這個 但是後來拿掉
不過 重點是 打工度假是否成為台灣輸出大學生苦力外勞的一條捷徑 而且方興未艾 這才是重點
工作內容 收入(跟台灣白領族強烈的對比!) 才是看這篇文章最警世的部份 這個如果造假 就不可原諒 把三位寫成一位 有實也有保護作者不被搜索出來的效果(有誰喜歡給人家知道去澳洲"遊學"兩年其實都在暗暗的屠宰場宰羊載到半夜呢?) 如果不是真的有點白目 不必要的"清大經濟系"(要寫也該寫個國立大學就好了 清大或成大有差嗎?) 有誰搜索的出來呢?
他存的一桶金 是否是要去還學貸房貸或什麼貸(實際出版的雜誌完整版裡並沒有 可見也不覺得是重點) 有那麼重要嗎?
外勞來台灣做苦勞 我們知道是為了錢 但會管他回去要拿錢做什麼嗎?有差嗎?可以稱周日可以去"壯遊"的他們為打工度假嗎?
lijen 寫:今周刊一開始在網路上放出的版本
注意紅色字體部分,好比欠學貸等等內容
都是今周刊變造加上去的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 ... _ID=412161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今周刊 2012/09/12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文/楊紹華】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 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 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最後由 image 於 週一 9月 17, 2012 9:40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
- 註冊會員
- 文章: 1654
- 註冊時間: 週三 12月 14, 2011 1:33 pm
-
- 註冊會員
- 文章: 1654
- 註冊時間: 週三 12月 14, 2011 1:33 pm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澳洲直擊 肉廠苦勞 清大生:值得
旅行存錢 「台灣薪資過低是事實」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 ... 7/34514440
【劉嘉韻、陳威廷╱澳洲─台北連線報導】名校畢業生淪澳洲苦勞引發社會震撼,《蘋果》記者到澳洲走訪多名在當地打工度假的台灣青年,他們大都在肉品工廠從事剝羊皮、肉品包裝等工作,在肉品廠做羊排包裝的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小麥直言:「台灣薪資過低是事實。」他在肉品廠出賣勞力所得,比在台當理專至少多一倍,「值得」。
上周四出刊的《今周刊》報導頂尖大學清大畢業生,因為在台灣的薪水太低存不了錢,還背負30多萬元的學貸,因此到澳洲當屠夫賺錢,引發輿論譁然。《蘋果》記者即前往澳洲,了解大學生在當地打工度假狀況。報導中的當事人小麥昨在澳洲阿得雷德(Adelaide)莫瑞橋鎮接受《蘋果》專訪。
剝羊皮
剝羊皮也是台灣打工青年在莫瑞橋T&R肉品工廠的工作之一。讀者提供
每個月存6萬多元
27歲的小麥說,大學畢業後曾在銀行擔任理財專員2年,月薪約台幣4萬元,扣除房租、交通、吃飯和給父母的錢後,每月僅能存1萬元,而自己的夢想是能夠存錢、學好英文並到世界各地旅行,到澳洲打工度假正好符合此需求,因此5個月前來到此地,先在洋蔥工廠做了1個月,之後轉到現在工作的T&R肉品工廠,平均每月可賺澳幣3000元、折合台幣約9萬3000元,扣掉生活費,每月還能存下台幣近6萬2000元。
隔著鐵絲網可以看到T&R肉品工廠內有大批圈養的羊群。張良一攝
包裝撕皮非當屠夫
小麥強調,在台灣的薪水並非少到過不下去,更沒有背負30多萬元學貸。由於他到澳洲以存錢為目的,因此會特別選擇每天都能上班、賺比較多的工作。台灣薪資過低的狀況是事實,也確實讓許多年輕人撐不起自己的生活。
對於在肉廠裡從事什麼工作,小麥拒絕透露細節,僅表示和之前的理專工作相較,雖須付出較多勞力,但得到的報酬卻高很多,相對值得;而且在這裡只要付出勞力,沒有太大精神壓力,反而比台灣的生活要快樂。
據和小麥在同一肉廠工作的台灣人透露,小麥在包裝部工作,負責將處理好的羊排包裝起來,有些超巿訂購的羊排不要皮、有的要,因此包裝前有時要把羊排上的皮撕乾淨。
自認不是台版外勞
另一名曾到澳洲打工、畢業於逢甲大學經濟系的的賴逸凡昨在國內一場記者會上說,3月底結束澳洲打工回台,當初去澳洲的出發點是為了賺錢還學貸,他先後在工地、農場與牛肉工廠工作,一年內存了約台幣40萬元。
25歲的賴逸凡說,他們在澳洲就是出賣勞力,但與在台灣外勞不同的是,他們是打工很自由,放假可以出遊,不想工作也可以度假,想要賺錢時,月入台幣8萬、9萬元不是夢。
3萬台人澳洲打工
澳洲於2004年11月起開放台灣青年申請打工度假簽證,據外交部統計,去年申請到澳洲打工度假有1萬3000人,較前年成長逾4成6,今年上半年也有9600件申請案,比去年同期暴增超過5成,而目前實際在澳洲打工度假的台灣青年約有3萬人。
不願正面入鏡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小麥昨表示,台灣薪資確實過低。張良一攝
小麥檔案
年齡:27歲
學歷:清華大學 經濟系畢業
台灣工作:銀行理專
澳洲工作:肉品工廠工人
資料來源:小麥
旅行存錢 「台灣薪資過低是事實」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 ... 7/34514440
【劉嘉韻、陳威廷╱澳洲─台北連線報導】名校畢業生淪澳洲苦勞引發社會震撼,《蘋果》記者到澳洲走訪多名在當地打工度假的台灣青年,他們大都在肉品工廠從事剝羊皮、肉品包裝等工作,在肉品廠做羊排包裝的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小麥直言:「台灣薪資過低是事實。」他在肉品廠出賣勞力所得,比在台當理專至少多一倍,「值得」。
上周四出刊的《今周刊》報導頂尖大學清大畢業生,因為在台灣的薪水太低存不了錢,還背負30多萬元的學貸,因此到澳洲當屠夫賺錢,引發輿論譁然。《蘋果》記者即前往澳洲,了解大學生在當地打工度假狀況。報導中的當事人小麥昨在澳洲阿得雷德(Adelaide)莫瑞橋鎮接受《蘋果》專訪。
剝羊皮
剝羊皮也是台灣打工青年在莫瑞橋T&R肉品工廠的工作之一。讀者提供
每個月存6萬多元
27歲的小麥說,大學畢業後曾在銀行擔任理財專員2年,月薪約台幣4萬元,扣除房租、交通、吃飯和給父母的錢後,每月僅能存1萬元,而自己的夢想是能夠存錢、學好英文並到世界各地旅行,到澳洲打工度假正好符合此需求,因此5個月前來到此地,先在洋蔥工廠做了1個月,之後轉到現在工作的T&R肉品工廠,平均每月可賺澳幣3000元、折合台幣約9萬3000元,扣掉生活費,每月還能存下台幣近6萬2000元。
隔著鐵絲網可以看到T&R肉品工廠內有大批圈養的羊群。張良一攝
包裝撕皮非當屠夫
小麥強調,在台灣的薪水並非少到過不下去,更沒有背負30多萬元學貸。由於他到澳洲以存錢為目的,因此會特別選擇每天都能上班、賺比較多的工作。台灣薪資過低的狀況是事實,也確實讓許多年輕人撐不起自己的生活。
對於在肉廠裡從事什麼工作,小麥拒絕透露細節,僅表示和之前的理專工作相較,雖須付出較多勞力,但得到的報酬卻高很多,相對值得;而且在這裡只要付出勞力,沒有太大精神壓力,反而比台灣的生活要快樂。
據和小麥在同一肉廠工作的台灣人透露,小麥在包裝部工作,負責將處理好的羊排包裝起來,有些超巿訂購的羊排不要皮、有的要,因此包裝前有時要把羊排上的皮撕乾淨。
自認不是台版外勞
另一名曾到澳洲打工、畢業於逢甲大學經濟系的的賴逸凡昨在國內一場記者會上說,3月底結束澳洲打工回台,當初去澳洲的出發點是為了賺錢還學貸,他先後在工地、農場與牛肉工廠工作,一年內存了約台幣40萬元。
25歲的賴逸凡說,他們在澳洲就是出賣勞力,但與在台灣外勞不同的是,他們是打工很自由,放假可以出遊,不想工作也可以度假,想要賺錢時,月入台幣8萬、9萬元不是夢。
3萬台人澳洲打工
澳洲於2004年11月起開放台灣青年申請打工度假簽證,據外交部統計,去年申請到澳洲打工度假有1萬3000人,較前年成長逾4成6,今年上半年也有9600件申請案,比去年同期暴增超過5成,而目前實際在澳洲打工度假的台灣青年約有3萬人。
不願正面入鏡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小麥昨表示,台灣薪資確實過低。張良一攝
小麥檔案
年齡:27歲
學歷:清華大學 經濟系畢業
台灣工作:銀行理專
澳洲工作:肉品工廠工人
資料來源:小麥
-
- 註冊會員
- 文章: 1654
- 註冊時間: 週三 12月 14, 2011 1:33 pm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59129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 來自: 集合住宅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您是說澳洲激增的一萬多名學生都是(百分之九十五好了)去"度假打工" 不是去做苦勞存一桶金回台的?gary 寫:今週刊的報導不值得信賴
-
- 註冊會員
- 文章: 1654
- 註冊時間: 週三 12月 14, 2011 1:33 pm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奇怪的是,開欄中已經出現了這句話:
‘’經新頭殼比對後,清大畢業生所指控,冠在他頭上的二戰勞改營感覺、聽過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及牙痛看醫生經歷都是逢甲經濟系畢業的賴逸凡所言。至於「清大學生」所指控的欠學貸經歷等,今週刊報導全文中都沒有出現過。‘’
就是欠學貸這件事,今周刊報導並沒有出現,為甚麼聯合報的連結還會有?(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 ... _ID=412161)
PS1:到底‘’正式稿‘’比較大?還是‘’網路原稿‘’比較大?(請最質的旺報的編輯出來答這個問題好了,呵呵)
如果網路原稿比較大,那麼,大家看到的報紙,或者任何紙類文字,絕對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PS2:正式稿沒有出現的東西,在原稿中有,為甚麼叫做:變造,加上去的東西?可以用原草稿來指控任何一個媒體‘’變造‘’嗎?
是這樣嗎?既然如此,以後,請所有媒體出具所有稿件的草稿好了。有空的人,可以好好檢查他們有沒有‘’變造‘’! (完美計劃)
‘’經新頭殼比對後,清大畢業生所指控,冠在他頭上的二戰勞改營感覺、聽過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及牙痛看醫生經歷都是逢甲經濟系畢業的賴逸凡所言。至於「清大學生」所指控的欠學貸經歷等,今週刊報導全文中都沒有出現過。‘’
就是欠學貸這件事,今周刊報導並沒有出現,為甚麼聯合報的連結還會有?(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 ... _ID=412161)
PS1:到底‘’正式稿‘’比較大?還是‘’網路原稿‘’比較大?(請最質的旺報的編輯出來答這個問題好了,呵呵)
如果網路原稿比較大,那麼,大家看到的報紙,或者任何紙類文字,絕對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PS2:正式稿沒有出現的東西,在原稿中有,為甚麼叫做:變造,加上去的東西?可以用原草稿來指控任何一個媒體‘’變造‘’嗎?
是這樣嗎?既然如此,以後,請所有媒體出具所有稿件的草稿好了。有空的人,可以好好檢查他們有沒有‘’變造‘’! (完美計劃)
image 寫:正式出版的週刊裡 並沒有這段話
網路部分版部不知道為什麼多這個 但是後來拿掉
不過 重點是 打工度假是否成為台灣輸出大學生苦力外勞的一條捷徑 而且方興未艾 這才是重點
工作內容 收入(跟台灣白領族強烈的對比!) 才是看這篇文章最警世的部份 這個如果造假 就不可原諒 把三位寫成一位 有實也有保護作者不被搜索出來的效果(有誰喜歡給人家知道去澳洲"遊學"兩年其實都在暗暗的屠宰場宰羊載到半夜呢?) 如果不是真的有點白目 不必要的"清大經濟系"(要寫也該寫個國立大學就好了 清大或成大有差嗎?) 有誰搜索的出來呢?
他存的一桶金 是否是要去還學貸房貸或什麼貸(實際出版的雜誌完整版裡並沒有 可見也不覺得是重點) 有那麼重要嗎?
外勞來台灣做苦勞 我們知道是為了錢 但會管他回去要拿錢做什麼嗎?有差嗎?可以稱周日可以去"壯遊"的他們為打工度假嗎?
lijen 寫:今周刊一開始在網路上放出的版本
注意紅色字體部分,好比欠學貸等等內容
都是今周刊變造加上去的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 ... _ID=412161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今周刊 2012/09/12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文/楊紹華】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 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 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最後由 woodatwan 於 週一 9月 17, 2012 10:38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59129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 來自: 集合住宅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聽說一開始網路短版有 雜誌本身沒有
woodatwan 寫:奇怪的是,開欄中已經出現了這句話:
‘’經新頭殼比對後,清大畢業生所指控,冠在他頭上的二戰勞改營感覺、聽過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及牙痛看醫生經歷都是逢甲經濟系畢業的賴逸凡所言。至於「清大學生」所指控的欠學貸經歷等,今週刊報導全文中都沒有出現過。‘’
就是欠學貸這件事,今周刊報導並沒有出現,為甚麼聯合報的連結還會有?
image 寫:正式出版的週刊裡 並沒有這段話
網路部分版部不知道為什麼多這個 但是後來拿掉
不過 重點是 打工度假是否成為台灣輸出大學生苦力外勞的一條捷徑 而且方興未艾 這才是重點
工作內容 收入(跟台灣白領族強烈的對比!) 才是看這篇文章最警世的部份 這個如果造假 就不可原諒 把三位寫成一位 有實也有保護作者不被搜索出來的效果(有誰喜歡給人家知道去澳洲"遊學"兩年其實都在暗暗的屠宰場宰羊載到半夜呢?) 如果不是真的有點白目 不必要的"清大經濟系"(要寫也該寫個國立大學就好了 清大或成大有差嗎?) 有誰搜索的出來呢?
他存的一桶金 是否是要去還學貸房貸或什麼貸(實際出版的雜誌完整版裡並沒有 可見也不覺得是重點) 有那麼重要嗎?
外勞來台灣做苦勞 我們知道是為了錢 但會管他回去要拿錢做什麼嗎?有差嗎?可以稱周日可以去"壯遊"的他們為打工度假嗎?
lijen 寫:今周刊一開始在網路上放出的版本
注意紅色字體部分,好比欠學貸等等內容
都是今周刊變造加上去的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 ... _ID=412161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今周刊 2012/09/12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文/楊紹華】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 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 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應該是好幾個人的故事
寫成一個人的經驗
所以沒有寫出姓名
重點是希望大家注意到
大學生氾濫
台灣經濟的困境
現在卻有人刻意轉焦
要去炒作是否造假
是否"句句屬實"
(打小人) (打小人)
寫成一個人的經驗
所以沒有寫出姓名
重點是希望大家注意到
大學生氾濫
台灣經濟的困境
現在卻有人刻意轉焦
要去炒作是否造假
是否"句句屬實"
(打小人) (打小人)

-
- 註冊會員
- 文章: 1654
- 註冊時間: 週三 12月 14, 2011 1:33 pm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forester 寫:應該是好幾個人的故事
寫成一個人的經驗
所以沒有寫出姓名
重點是希望大家注意到
大學生氾濫
台灣經濟的困境
現在卻有人刻意轉焦
要去炒作是否造假
是否"句句屬實"
(打小人) (打小人)

不過,今周刊的文字的確有該檢討的地方,編輯和作者都該打。當然,得到這個教訓之後,今周刊該知道:歌頌當道,才是王道!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59129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 來自: 集合住宅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1forester 寫:應該是好幾個人的故事
寫成一個人的經驗
所以沒有寫出姓名
重點是希望大家注意到
大學生氾濫
台灣經濟的困境
現在卻有人刻意轉焦
要去炒作是否造假
是否"句句屬實"
(打小人) (打小人)
重點在 度假打工是否變質為苦力台勞
出賣兩年勞力 去做單調重複的苦工 以便存在國內做箱圖供做決不到的一桶金~~這不就是全世界的低廉外勞?
(不過 幹嘛寫清大"經濟系" 畫蛇添足 難道編者不知道 這個系人不太多 畢業數年+當禮專+去澳洲 很容易可以搜索出來?)
- hitachi
- 註冊會員
- 文章: 2848
- 註冊時間: 週二 7月 06, 2010 6:28 am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woodatwan 寫:forester 寫:應該是好幾個人的故事
寫成一個人的經驗
所以沒有寫出姓名
重點是希望大家注意到
大學生氾濫
台灣經濟的困境
現在卻有人刻意轉焦
要去炒作是否造假
是否"句句屬實"
(打小人) (打小人)
不過,今周刊的文字的確有該檢討的地方,編輯和作者都該打。當然,得到這個教訓之後,今周刊該知道:歌頌當道,才是王道!

如果今周刊是「林x世」「吳x義」
就沒有人會要求他句句屬實了 (挖鼻孔)
-
- 註冊會員
- 文章: 224
-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17, 2010 9:15 am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KMT的標準作法forester 寫:應該是好幾個人的故事
寫成一個人的經驗
所以沒有寫出姓名
重點是希望大家注意到
大學生氾濫
台灣經濟的困境
現在卻有人刻意轉焦
要去炒作是否造假
是否"句句屬實"
弊案被掀開時
重點不是在追查事實
而是
查誰在洩密
查哪個環節出包了 下一次該如何防止出包
查掀開鍋蓋的祖宗八代 交友狀況
總之
就是轉移焦點啦!
對了
國稅局怎麼還沒上場?
Re: 為了目的的正義可以造假新聞? "今週刊:匯整3個人經驗"
那 615 呢?lupin 寫:如果真的造假,也太大膽了。把當事人當什麼?
615 竄改官方文件來污衊小英都沒事了
當然,有些人也會有樣學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