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三十年來,國人平均壽命大大的延長,也造成患不治之症的人越來越多,例如癌症的末期是目前我們社會最常見的不治之症,因為癌症是我們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健保局每年花費在癌症病人的醫療費用起碼以千億計,這種龐大的醫療資源是否有減少支出的空間,值得大家來探討。
當一個人獲知自己罹患不治之症(以癌症最多),直到死亡,他的內心有五個適應階段;首先他的第一反應是否認,希望或懷疑醫師診斷有誤,但是他在否認中仍然會覺得震驚,他會找更多的醫師協助正碓的診斷。第二個階段是憤怒,他會抱怨上天不公平,讓他得了癌症,越想越忿怒,即怨天尤人。第三個階段是討價還價階段,希望能夠退而求其次,只要不死,殘障也沒關係,最壞是能多拖幾年也好。第四個階段是沮喪階段,自知難逃一死,引起憂鬱、不安、焦慮等,每天垂頭喪氣,無奈過日。最後階段是接受事實,準備死亡的來臨。
多年前,許多社會學家或醫學倫理學家一再討論到「有尊嚴的死亡」之課題,他們認為在臨終前夕,還要受到急救的折磨,氣切、電擊、插管、全身掛滿了管子... 等等的痛苦與折磨,而這樣的痛苦最後仍然難逃一死,所以在上個世紀中期起,就有很多專家學者提倡「尊嚴壽終」的嚴肅問題,這就是安寧病房的緣起。
近年來,社會大眾逐漸有了臨終前放棄急救,有尊嚴的走完人生的觀念,包括我們臺灣在內的所有文明國家的人已蔚為風氣,我們常在媒體上看到許多政商名流簽字放棄急救的新聞,可見這種觀念未來將成為世界潮流。
所謂放棄急救並非任其自生自滅,而是讓病人在沒有疼痛爭扎中走完人生,這裡就是「安寧病房」。而安寧病房必須要讓病人獲得整齊清潔的空間、疼痛或各種痛苦減輕到最低、讓病人接受事實而交代後事、安慰病人及挖掘他過去一生中的成就與貢獻、讓病人獲得內心的安寧….等等,這種工作不僅是醫師的工作,心理師、社工師等都是重要的參與成員,讓病人安祥而無憾的走完人生旅程。
我曾經到一家醫學中心的安寧病房去探望一位癌末的朋友,在同一病房內有一位彌留的病人,身邊來了一群 × × 功德會的成員在他腳尾唸阿彌陀佛,而且唸了1-2個小時(頌經),因為我那位朋友不是佛教徒,他說,聽到那種聲音好像有人要把他推入地獄那種恐怖感,所以他堅持要出院回家。從這件事我覺得衛生署對安寧病房的管理要有一套標準規定,讓所有的臨終病人都能適應。
假如我沒有記錯的話,臺灣第一家設立安寧病房的醫院是民國七O年代成立於臺北馬偕醫院,之後各地醫院陸續成立,迄目前大多數的大型醫院都有成立「安寧病房」,這是令人振奮鼓舞的事。
理論上講,醫院對急救病人與安寧病房相比,急救病人的利潤高於安寧病房,所以醫院可能不會鼓勵病人住進安寧病房,因此健保局要給醫院有設立安寧病房的誘因,提出各種優厚補助條件,讓各醫院多多設立安寧病房,另方面要鼓勵不治病人住進安寧病房,相信健保局必然會節省許多醫療資源,對病人對健保局是一種雙贏的做法。
【老仙ㄟ講古】安寧病房 死者尊嚴 120813
版主: 版主021
-
- 指導教授
- 文章: 9419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31, 2011 9:20 pm
- 來自: 桃園
Re: 【老仙ㄟ講古】安寧病房 死者尊嚴 120813
這是傳說中的沙發嗎???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 (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