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猴子和人類在生活上沒有很密切關係,但在臺語中有提到猴子的詞彙卻特別多,例如著猴損(tio7 kau5 shN2)是形容小孩營養不良、掠猴(lia7 kau5)是老婆外遇,抓姦夫、猴囝仔(kau5 gin-a)是頑皮小孩、猴免弄仔(kau5 biang2 lang-a)是形容沒有戲唱了、猴行(kau5 NkiaN5)是形容槽糕了、猴行躡腳尾(kau5 kiaN ni2 kha1 bue2)是形容大事不妙、看猴戲(khuaN3 kau5 hi3)是看耍把戲、猴性(kau5 hing7)是狡滑.... 等等,用猴這個字來形容人的行為是多得不勝枚舉。
本文所要和眾仙談的就是「著猴損」,臺語這句話是形容小孩子營養不良,相信線上的朋友一定會問我,臺灣是一個豐衣足食的國家,怎會產生這句俗語?告訴你,在民國5-60年代以前(尤其40年代),營養不良的小孩比比皆是,因為臺灣在還沒有經濟起飛之前,除非少數統治階級之外,一般人都窮得要命,那時候的人子女都是生7-8人,母親理家,父親出門做工,一天也只能賺一斗米,他們如何活下去?今人已無法想像,但是當年的人也不會怪政府無能,因為大家都知道共匪竊據大陸,我們全國上下都要克難,支援國軍反攻大陸殺共匪。
幼小孩如沒有母奶都是喂泔(am2,米湯),大一點小孩喂稀飯或米麩,配的菜是淹漬類或疏菜,有時會買些低級的海魚吃,要吃一塊肉只能「憑神福祿」了,所以用「三年不知肉味」來形容當年的部分臺灣人並不為過,嬰兒要吃牛奶只有去給「美國仔」做囝才有機會吃牛奶,否則什麼叫做奶粉,不但沒有看過,連聽都沒有聽過。因為當年臺灣沒有外匯,所有的外匯只靠香蕉和木材。
營養不良的小孩為什麼叫做「著猴損」?因為他營養不良,骨瘦如柴,哭起來臉部跟猴子一樣皺皺的,臺灣話又稱他為慢脾囝仔,因為像猴子,故叫著猴損。
通常4-5歲以下的營養不良的小孩才叫「著猴損」,如果超過這個年齡的或是到15-6歲的叫做「黃酸桶」(nN5 shN thang2),這類的小孩不但骨瘦如柴,還有臉色及結膜蒼白,活動力差,整天哭鬧不停,睡眠不安穩,成長遲緩,這種小孩直到青春期還見不到二次性徵,所以很多人的父母都會帶他去給中醫看,吃一些補品以便順利「轉大人」,不過今天臺灣已經豐衣足食,根本不會再有營養不良問題了,為什麼電視上常有「轉骨」或「轉大人」的廣告?老仙ㄟ嘛搞不懂。
臺語另有一句叫著猴(tio7 kau5),是稱呼一種有強迫性怪癖的人,他不只是行為有問題,好像跟精神上也有關係,我為了寫這篇文章,昨晚特地打電話去請教一位精神科的同業,他告訴我一個沒有聽過的名詞,他說在精神科上這種情形叫做杜列特症候群(Tourette's sympdroms)。
他說,杜氏症候群主要症狀表現在Tic上面(表情抽搐),它包括動作上的Tic及聲音上的Tic,病人常會有做出各種無意義的動作,大多屬於一種強迫性症狀(Obsessive),其實我也不是精神科醫師,聽了半天也聽不大懂,這位同業這樣告訴我,我也只能照本宣科,更盼望線上的精神科同業給予指教。
臺灣在光復後直到經濟起飛之前,常常見到小孩營養不良的「著猴損」非常多。順便介紹「著猴」是題外話,只是順便介紹一個臺語詞彙,請眾仙多包涵。
【老仙ㄟ講古】著猴損 120808
版主: 版主021
-
- 榮譽院長級
- 文章: 31718
-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20, 2006 5:19 pm
- 來自: 歡婆鄉
-
- V3
- 文章: 3015
- 註冊時間: 週五 11月 03, 2006 11:46 pm
- 來自: 桃花島 桃花村5號
- polo
- 部長級
- 文章: 6670
- 註冊時間: 週一 9月 25, 2006 11:42 am
- 來自: Sinying
- wipten
- 部長級
- 文章: 7568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30, 2006 1:17 pm
- sheepin
- 科主任級
- 文章: 5010
- 註冊時間: 週六 10月 06, 2007 12:47 am
- 聯繫:
- DR.HSU
- Angel
- 文章: 20167
-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08, 2006 8:45 pm
Re: 【老仙ㄟ講古】著猴損 120808
偶小時候就是被叫弔猴損.據偶媽說.偶喜小時候很安靜.乖乖地待在竹製嬰兒車裏頭.不哭也不鬧.睜著一雙大眼睛望人.看似聰明伶俐.實情是腸胃不好.經常拉肚.所以很瘦小.眼睛就顯得大.經常抱去台南韓內科看病.一度被認為養不活.因為快2足歲了還不會走路.
健保給付及醫院敍薪制度,讓部份醫師認為多開藥多做檢查處置,自己的 薪水便可以增加。忽略了對病患真正有益的治療。
較好的醫療制度應該讓醫師的業績與薪水脫勾。這樣醫師在診治病患時才不會因為自己的經濟考量而迷失了醫師應該執行的正確治療。
常態性抽審時,一般按規矩申報的小診所常受無妄之災,因為審查醫師為了有核刪業績,就會想盡辦法從雞蛋中挑石頭,因而造成嚴重不合理的核刪案件。
所以說穿了,常態性抽審只是個自欺欺人的樣板戲碼。刪者心虛,被刪者憤怒。
較好的醫療制度應該讓醫師的業績與薪水脫勾。這樣醫師在診治病患時才不會因為自己的經濟考量而迷失了醫師應該執行的正確治療。
常態性抽審時,一般按規矩申報的小診所常受無妄之災,因為審查醫師為了有核刪業績,就會想盡辦法從雞蛋中挑石頭,因而造成嚴重不合理的核刪案件。
所以說穿了,常態性抽審只是個自欺欺人的樣板戲碼。刪者心虛,被刪者憤怒。